2005年7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向中国科协“西部工程”项目申请到了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资金,并委托青海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实施。接此任务后,青海省环境科学学会在 2005年8月至9月编写制作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汉藏两种文字),10月至11月完成印刷并将挂图张贴至三江源部分地区。由于青海地域广大,组织宣讲和挂图张贴时间较长,一些地方的张贴宣传工作到今年6月才结束。
青海省环境科学学会组织有关专家5人,专门编写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宣传挂图:之一是“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之二是“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搬迁的重要意义”、之三是“三江源地区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搬迁的具体措施”、之四是“生态移民进入城镇应当注意的环保问题”;并聘请省科协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日报(藏文版)社有关专家进行翻译校正。2005年10月印刷了2000套(4张/套),在2006年初的全省环境保护会议上发放到会议代表和“三江源”区环保、科协部门,同时省环境科学学会专门下发《关于组织张贴发放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宣传挂图的通知》(青环学[2006]1号),要求各地环保、科普部门切实抓好挂图张贴发放和开展宣讲工作。随后,“三江源”区的玉树、果洛、黄南、海南等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以及项目涉及的海西、海北等藏族地区环保、科普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挂图发放和科普宣讲活动。省环境科学学会、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省江河源环境保护促进会有重点地选择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乡、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和香池寺、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花石峡镇、扎陵湖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第一中学、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中学、西宁市铁二中三江源藏族寄宿班等10个点开展送环保知识“进乡进村进学校”活动,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张贴到乡村学校,并组织了科普宣讲活动。特别是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大武镇、黄河乡、花石峡镇、扎陵湖乡等地开展挂图发放张贴和科普宣讲活动中,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宣讲和国防教育等工作,组织环保工作者和志愿者15人,走村入户进帐篷,面对面向藏族群众进行宣讲,并在果洛州府所在地的800余户移民安置户中集中开展挂图张贴和宣讲活动。据初步统计,约有7万牧民接受了挂图知识的普及,收到了较好的科普宣传效果。为进一步做好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发放普及工作,2006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省环境科学学会、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又联合印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1000套(4张/套),发放到所有环保部门、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扩大了科普宣传覆盖面,提高了中国科协西部科普工程项目的影响力。
实施“中国科协西部科普工程项目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知识挂图”项目,对提高青海省三江源区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开展挂图发放和科普宣讲活动中,深切感到源区藏族群众对生态环保知识的渴望,在他们的手里,除了我们在开展“千乡万村”环保科普活动时发放的环保科普图书外,很难找到生态环保方面的科普知识读本,就是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部门,也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可以说,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普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头,并引起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和省人大的重视。在今年的挂图发放仪式上,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津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洛桑、省政协副主席王孝榆、省政府副秘书长鸟成云以及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农牧环保委、省政协人资环委、省环保局、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团省委、省文明办、西宁市政府和西宁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环保局、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的领导参加了活动,对活动营造的氛围和带来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该地区。三江源地区对下游水量和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在全国的生态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20 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的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湿地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处于极度脆弱之中。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又大大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进度,不仅影响了当地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使得大量野生动物栖息环境遭到破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已直接威胁到了我国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做好三江源区的环保科普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建议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普部继续关注支持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工作,并通过科技部、中国科协争取有关科普项目,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积极努力。
来源:青海省环境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