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综合规划与政策典型案例 | 自由贸易试验区(52):小巷公交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2022-12-19

2022-12-19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深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编制实施生态环境重要规划,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改革、重点工程和重要政策,开展相关重大专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案例,现选编,供有关部门、地方在工作中借鉴。
  重庆素有“山城”之称,背街小巷弯多坡陡、道路狭窄,原开行的大型公共交通无法覆盖,一直是城市公交难以触及的“毛细血管”。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社区巴士建设的提档升级,提升末端公交服务品质,切实解决中心城区“背街小巷”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公交出行问题。重庆市对公交车型和运营方式进行创新突破,在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行的次支道路上,探索投入小型纯电动公交车,在全国首创“小巷公交”服务品牌,弥补了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陡坡、弯急道路的短板。
  一、开行情况
  开行小巷公交是重庆首创、全国率先,是契合“山城”地形地貌特征的地面公交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尝试。小巷公交的开行填补了公交服务薄弱区,实现了“点对点”的公交优质服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市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每逢小巷公交开行,大量市民自发前往始发站欢迎小巷公交,场面十分热烈。小巷公交已经成为了重庆交通的特色品牌,新闻联播、华龙网、央视新闻等大力宣传,受到国家公交都市创建验收专家组充分肯定,交通运输部以简报、公众号等形式向全国交通行业宣传。小巷公交30%的客流属于新增客源群体,40%的客流继续换乘轨道交通或其他公交线路出行,有效遏制了三轮车等非法营运,净化了交通运输市场环境,增强了群众出行满意度和获得感。目前,在包含南岸、渝北、北碚、渝中、江北、九龙坡、大渡口等自贸试验区区域,已投入运力88辆,打造了21条“小巷公交”线路,日均运送乘客2.56万余人次。同时,小巷公交执行2元一票制,支持刷卡扫码乘车,纳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免费·优惠换乘”范围。
  二、创新举措
  (一)创新层级,完善中心城区的线网布局。社区里的不良路况制约着常规公交线网的发展,小巷公交线路的开行实现了公交网络向社区延伸,有效拓展公交线网覆盖深度,填补了大运量、常规公交服务空白区域,畅通城市微循环,健全完善了中心城区“快、干、支、微”公交线网分级体系,线网层级更加丰富,公交出行服务逐渐向多元化、精准化方向延伸。
  (二)创新车型,提供平稳舒适的乘车环境。小巷公交运行线路一般是次支干道、背街小巷,道路较为狭窄,选用小型纯电动公交车型,不仅绿色环保、能源清洁,更能适应狭窄路况公交运营需求,且车内空调、安全行车监控、票箱、灭火器等设施配备齐全,运行平稳、乘坐舒适,乘客出行体验进一步提升。
  (三)创新接驳,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小巷公交线路主要采用接驳式微循环方式,串联起社区、医院、学校、菜市场等,实现与轨道交通、干线公交和公交枢纽场站无缝接驳,线路里程原则上3—5公里,站间距200—500米,线路短、站点密、发班密度高、周转快,有效缩短市民候车时间。
  (四)创新模式,提供灵活方便的运营形式。小巷公交采用固定线路运营的模式,固定线路的运营又分为定线定站式和定线不定站式,小巷公交不局限于某一种运营模式,而是将两种运营模式综合运行。其中大多数小巷公交采用定线定站式的模式,乘坐经济性好;部分线路采用定线不定站式的模式,灵活机动性强,适用于乘客分散的区域。
  下一步,重庆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总结前期小巷公交运营经验成果,深度融入“轨道上的都市区”发展战略,将实地勘查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以更高站位建设小巷公交,从全局出发做好统筹规划,加大小巷公交开行力度,创新小巷公交服务模式,满足市民多样化、品质化出行需求,不断夯实“轨道到站、公交到家”的公轨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