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4日讯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国家环保总局等14个部门今天在京公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这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举措。明确四项重点研究任务两周前,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文件。为给《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我国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说,《专项行动》明确了4方面的重点研究任务: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和措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重点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在实施过程中,将遵循4个“相结合”的原则,即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相结合,技术突破与对策研究相结合,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整体布局与分工实施相结合。
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专项行动》还提出了6项保障措施,即加强领导与协调,共同推动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支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学科建设;加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加强气候变化的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国际技术转让。
《专项行动》还将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重点包括:应对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中国未来能源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制度、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国际产品贸易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战略等。
《专项行动》提出,到2020年,中国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和典型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气候变化合作和制定重大战略与政策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显著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