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废物越境转移——通知书

2002-11-17

2002-11-17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废物越境转移——通知书

 

1. 出口者 (姓名、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 电传:

   出口理由:

 

3. 通知关系到 (1):

通知书编号:

A  (i)一次转移           ¨

   (ii)综合通知(数次转移)   ¨

B  (iii)处置(不回收)    ¨

   (iv)回收作业           ¨

 

C  预先授权的设施(1): 是     ¨

      ¨

(回收设施位于OECD国家的填写)

2. 进口者(姓名、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 电传:

4. 拟装运的总批数:

5. 拟装运的总量(1):

               千克

                     公升

6. 拟装运日期或时段

7. 拟雇的承运人(姓名、地址)(2):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 电传:

8. 处置 者(名称、地址):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电传:

处置的确切地址

 

10. 废物产生者(姓名、地址)(2):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 电传:

   产生和加工地:

9. 处置方法:

D 编:

R 编号:

采用的技术*

*(可视需要,附详细资料)

 

11.运输方式(4):

 

12.包裝种类(4):

 

13. (i) 废物的名称和化学成份:

(ii) 特殊装卸要求:

14. 物理特性 (4):

15. 废物识别号

   在出口国的:                                IWIC:

   在进口国的:                                EWC:

   海关编码(H.S):                             其他(详细说明):

17. Y编号(4):

 

 

18. H编号(4):

 

 

16. OECD 分类法 (1):琥珀色    ¨     紅色  ¨   和编号:

              其他*     ¨

    * (附上细节)

19. (i) 联合国识别号:

        联合国船运名:

(ii) 联合国类别 (4):

  

 

20. 有关国家、主管当局编号,以及出、入及过境的具体地点:

 

出口国

过境国

进口国

 

 

 

 

 

 

 

 

21. 入境和/或离境的海关办事处(欧共体)

   入境:

 

 

23. 出口者/产生者声明:

   我证明,据我所知,本页及有关的附带资料是完整和正确的。我还证明   明,已承担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的义务,为越境转移所投的相应保险和其他财务担保已经或将要生效。

 

   离境:

22. 所附附件数目:

 

   姓名:                        签字:   

   日期:                        印章:

 

 

主管当局用

24.由进口主管当局填写:     - 入境(EEC, OECD)

收到通知日期:              - 过境(巴塞尔)

25. 由以下主管当局同意转移:

同意转移的日期:                同意转移的失效日期:

具体条件:  ¨ 有,见背面第26栏/附件

¨

 

主管当局名称,盖章

和/或签字:

 

 

表示收悉的通知发出日期:

 

 

主管当局名称,盖章           

和/或签字:                  

                                  

(1) 在适当空格内打X  (2) 如不只一人,请附上其他人的资料  (3)  如为数次装运,请附上详细清单   (4)请参考背面的编号

(5) 如属内地,请注明县和县以上各级行政区划名称

 

 

通知书表格中使用的缩略语一览表

 

    处置 (不回收)(第9栏)

D1  地面或地下存放(如填埋等)

D2  土地处理(如废液或淤泥状废物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等)

D3  深层灌注(如将可泵送废物注入井、盐岩或天然形成的贮存点,等)

D4  地表蓄存(如将废液或淤泥状废物置入坑穴、池塘或氧化塘等)

D5  专门设计的填埋(如置入有保护层的独立坑穴、阱上加覆盖、相互分离、并与环境隔绝,等)

D6  排入海/洋以外的水体

D7  排入海/洋,包括埋入海床

D8  本附件无另作说明的生物处理,它最终导致以D1至D12所列的任何一种作业处理的复合物或混合物。

D9  本附件无另作说明的物理化学处理,它最终导致以D1或D12,所列的任何一种作业(如蒸发、干化、煅烧、中和、沉淀等)处理的复合物或混合物。

D10 陆上焚烧

D11 海上焚烧

D12 永久存放(如将容器置入矿井等)

D13 交D1至D12所列的任何作业处理之前的拌和或混合

D14 交D1至D12所列的任何作业处理之前的重新包裝

D15 交D1至D12所列的任何作业处理之前的储存

     回收作业(第9栏)

R1  用作燃料(用于直接焚烧者除外)或以其他产生能量

R2  溶剂的回收/再生

R3  不再用作溶剂的有机物的再循环/再利用

R4  金属和金属混合物的再循环/再利用

R5  其他有机物的再循环/再利用

R6  酸或碱的再生

R7  回收污染减除剂的组分

R8  回收催化剂的组分

R9  废油重新精炼或以其他方式重新使用已使用过的油

R10 有利农业或生态环境的土地处理

R11 使用从R1至R10所列的任何作业中产生的残余物质

R12 交换废物以便进行R1至R11所列的任何作业处理

R13  积累物质用于R1至R11所列的任何作业处理

      联合国类别和危险性编号

 

联合国    危险性

类别      编号

1         H1      爆炸物

3         H3      易燃液体

   运输方式

R  = 公路

 

T  = 火车 / 铁路

 

S  = 海运

 

A  = 空运

 

W  = 内陆水运

    包装种类

1.

2. 木质琵琶桶

3.

4.

5.

6. 组合包裝

7. 压力容器

8. 散装

9. 其他(详细说明)

  4.1       H4.1    易燃固体

  4.2       H4.2    易于自燃的物质或废物

  4.3       H4.3    与水接触后会产生易燃气体的物质或废物

  5.1       H5.1    氧化

  5.2       H5.2    有机过氧化物

  6.1       H6.1    毒性(剧毒)

  6.2       H6.2    传染性物质

  8         H8      腐蚀性

  9         H10     与空气接触后释放有毒气体

  9         H11     毒性(缓发或慢性)

    物理特性

1.  粉状/ 粉

2.  固态

3.  粘性/ 糊状

4.  淤泥状

 

5.       液态

6.       气态

7.       其他(详细说明)

  9         H12     生态毒性

  9         H13     经处理后会产具有上述任何特性的另一种物质,如浸漏液。

     Y编号(第17栏)指《巴塞尔公约》附件II和附件II所列废物的种类。这些代码,以及更详细的信息可见指导手册,指导手册可从巴塞尔公约秘书处获取。

26. 同意转移的具体条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