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出席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主持发布会,通报近期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重点工作进展,并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刘友宾: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欢迎参加生态环境部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统筹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邀请到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先生介绍去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今年的工作打算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路等情况,并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先生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先通报几项我部近期的重点工作。
一、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公布
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已完成并公开出版,公布了2020年全国污染物排放及治理、生态环境管理等情况,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20年,全国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564.8万吨,氨氮排放量为98.4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18.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019.7万吨,颗粒物排放量为611.4万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为610.2万吨。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6.8亿吨,综合利用量为20.4亿吨,处置量为9.2亿吨。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7281.8万吨,利用处置量为7630.5万吨。2020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95万亿元,其中环境服务业营业收入约0.65万亿元。
2020年统计年报数据主要来源于排放源统计调查。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要,与上一年相比,统计年报内容增加了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情况,农业源和生活源污染排放统计扩大了调查覆盖范围,年报数据增加了重点城市(区域)、重点流域污染排放情况。年报中首次发布了环境服务业财务统计,化学品环境国际公约管控物质生产或库存总体情况等相关内容。
此外,为推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我部组织一体开展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在国家统计局批准实施的排放源统计调查制度中,已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纳入其中。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生态环境统计改革,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统计数据发布时效性,丰富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的发布形式和内容。
二、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确定
6月5日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倡议“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与国际社会携手,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体现了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中国将“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为六五环境日的主题,旨在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在共建美丽中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中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作用。
环境日当天,我们将会同中央文明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生动场景,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生态环境部完成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任务
2021年,生态环境部承办全国两会建议提案1024件,包括人大建议637件、政协提案387件。其中,主办279件,承办总量和主办件数量同比增长均达到20%以上。
生态环境部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办理建议提案作为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内在要求,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了年度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任务,持续实现主办件沟通率、按期办结率、代表委员满意率三个百分之百。
从建议提案内容看,代表委员对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问题最为关注。此外,围绕长江、黄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湖泊),京津冀、长三角、青藏高原、南水北调水源区等重点区域,代表委员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生态修复与生态补偿、联防联控与协同治理等提出较多建设性意见建议,并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型污染物治理、优化环境执法方式等给予较多关注。
办理过程中,生态环境部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与代表委员的沟通交流,认真梳理代表委员重点关注问题和意见建议,将代表委员提出的好方法、好建议作为生态环境工作的“锦囊妙计”。同时,健全答复承诺事项台账制度,实行跟踪督办,确保如期兑现。
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我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标准办理好建议提案,把代表委员的真知灼见更好体现到生态环保工作中,转化为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下面,请孙守亮司长介绍情况。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孙守亮
孙守亮: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在虎年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跟大家见面、沟通、交流,现在还是农历正月,借这个机会祝记者朋友们新春愉快!
按照此次新闻发布会聚焦的主题,我主要围绕去年工作进展、今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个方面的情况与媒体朋友作一个沟通交流。
一、关于2021年工作进展
大家知道,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十四五”起步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顶层设计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文件,对今后五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这一年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巩固拓展“十三五”时期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成果,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上下功夫,全国1.45亿吨钢铁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坚,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着力提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新增完成了1.6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这一年我们盯紧解决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大群众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倍加珍惜,进一步巩固好、发展好。
二、关于2022年工作安排
前段时间全国召开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对今年的工作作了部署安排。做好今年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加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服务“六稳”“六保”工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按照以上总要求,部署了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四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五是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六是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对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任务安排。
以上是去年和今年的工作情况,我也注意到记者朋友们做了大量有广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宣传报道,传递了很大的正能量,给予我们很大支持。
三、关于“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大家知道这个规划承担着很重要的使命,是今后五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顶层设计,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规划编制工作由生态环境部具体牵头承担,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了各个环节的工作,规划文本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公开。规划面向美丽中国远景建设目标,提出了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四个方面的目标指标,明确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环境、提升水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重点任务。还部署了若干与目标指标、重点任务相匹配的重大工程,内容十分丰富,在许多方面有新突破、新拓展、新提升,绘就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领域的各项专项规划,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各个标志性战役的行动方案,也基本同步完成编制,正在陆续出台。
接下来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谢谢。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
刘友宾:下面,请大家提问。
答记者问
海报新闻:刚刚孙司长介绍了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情况,如何评价这一年的总体表现,谢谢。
孙守亮:首先,感谢您的提问。生态环境事业总是在继往开来、接续奋斗中向前迈进的。尤其在2021年这个重要节点,全国生态环境系统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自觉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刚才我也讲到,好局面来之不易,成绩也可圈可点。
从目标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了。这里有几组数据:(1)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去年达到87.5%,同比上升了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去年达到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了9.1%;臭氧浓度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也就是说,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浓度“双下降”。(2)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去年达到84.9%,同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指标,预计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要求。(4)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4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预计均完成年度目标。这些数据都是相当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
再从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看。刚才开场介绍时,我简要点了点题,这里再跟大家具体展开。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
第一个是“构建”:“十四五”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对此,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作了系统梳理,我们已经形成了“11699”的顶层设计框架,即:一个意见,推动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是总纲;一部规划, 编制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是路线图、施工图;还包括6个重要改革文件、9个专项规划、9个攻坚战专项行动方案,这些是任务书、工作台账。所以,整个设计十分清晰、明确,便于落实落地。
第二个是“攻坚”:也就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有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都有新进展、新成效,比如看碧水,着力推动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指标体系,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基本完成;我们加快了黄河流域环境治理步伐,完成黄河干流上游和中游部分河段7827公里岸线排污口排查,登记入河排污口4434个;经过接续努力,累计划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9132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得以巩固、提升;同时,海水养殖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工作都扎实推进。蓝天、净土保卫战情况在参阅材料中作了介绍,这里就不展开了。
第三个是“绿色”:这也是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强“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落实能源保供部署。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取得积极成果。
第四个是“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持续强化。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通过并发布《昆明宣言》。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监督办法。开展“绿盾2021”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第五个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巩固排污许可全覆盖成果,累计将304.24万个固定源纳入排污管理。印发实施《关于深化生态环境领域依法行政 持续强化依法治污的指导意见》。联合开展打击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年共调度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47起,同比下降8.1%。
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压力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生态环境改善基础还不稳固。重点区域、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三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存在突出短板,基层治理和执法监管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地方和企业依法治污的自觉性需要着力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将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谢谢!
新华社:我们关注到近期多地“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陆续印发了,想请问国家层面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情况如何,预计何时发布,跟“十三五”相比,“十四五”规划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谢谢。
孙守亮:前面介绍情况时,我简要谈到了规划情况。大家知道,编制实施五年规划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一部好的规划既科学、有前瞻性,又务实、有可操作性,对于贯彻国家意志,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共识,都至关重要。自“五五”以来,我国已经连续编制实施了9个生态环保五年综合规划,对统领和指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纲举目张的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从2019年2月牵头启动了第10个生态环保五年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目前《“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在按程序向社会发布。
对于这个《规划》,这里我介绍一下总体情况。特点可以概括为“5个坚持、6个突出”。
“5个坚持”是规划编制的基本遵循。
一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三是坚持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五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
“6个突出”是指亮点和创新,突出6个方面。
一是突出系统观念。在重点任务部署上,更加注重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系统考虑、整体推进,突出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统筹地上和地下、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
二是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三类问题:既要基本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又要有效遏制住趋势性苗头性问题,如控制臭氧污染、新污染物污染;还要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噪声污染、餐饮油烟、恶臭异味等问题。
三是突出协同增效。注重各项政策措施关联性和耦合性,重点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各要素协同治理、区域协同防治等方面下大力气,以“协同”的手段达到“增效”的效果。
四是突出绿色引领。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一项实实在在的重点任务,明确环保纳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举措,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与绿色升级,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
五是突出底线思维。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人民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严守生态环境底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六是突出激励示范。一方面,强调发挥市场机制激励作用,创新经济政策和工具,推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另一方面,通过选典型、树样板、立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成一批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和“无废城市”等典型样板。
总的来说,“十四五”的生态环境保护,如果讲思路上的重大变化,我感到至少很好处理了“两个关系”。一个是“稳和进”的关系,我们强调稳中求进,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再一个关系是“量和质”的关系,不单纯追求“量的改变”,更注重“质的提升”,强调内涵发展,强调群众获得感。也就是说,要面子,更要里子;要颜值,更要品质。我们理解,这就是总书记指出的要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只有这样,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才前景可期。
按照以上总体考虑,《规划》部署了十二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涵盖了各要素、各环节,体现了可操作、可落实的要求。相信大家很快就能见到规划文本了。这里拜托大家,《规划》公开发布后,进一步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一如既往助力生态环境事业发展。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我的问题是关于目前企业面临的绿色发展转型的需求,请问在支持服务和引导企业绿色发展方面,生态环境部门有哪些创新举措,后续将如何继续完善和推进,谢谢。
孙守亮:感谢您的提问。确实如您所说,今年生态环境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相继出台实施了《关于生态环境领域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服务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服务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通过这些文件,指导整个生态环境系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全力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第一,在放权层面上,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环评审批服务。连续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和2021年版,精简环评审批事项,下放环评审批权限,实施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了51个二级行业环评类别,取消40个二级行业登记表填报。目前,占环评总量80%左右的登记表项目改为备案,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一半,大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建立国家、地方、利用外资层面“三本台账”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体系,通过提前介入、加强指导、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服务。制定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施行豁免一批、告知承诺一批、优化服务一批。出台《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全覆盖。
第二,在监管工作上,不断强化政企信任,开展监督帮扶行动。实施重污染天气分级应急差异化管控措施,建立和形成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化制度,总体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管理、动态调整、可进可出”的监管机制。精准区分五种情况:一是充分信任正面清单企业;二是对污染排放量小、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免除现场执法检查;三是对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四是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和企业,尤其是对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推进问题整改。五是对能力不足的企业,加强帮扶指导。2021年底,清单内企业达到3.1万余家,各级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7.1万余次,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维护合法企业权益,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第三,在服务行动中,深入基层企业,加大科技帮扶。建立了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提升环境协同治理的服务水平。全面实施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还有一个很好的做法,我们对近1万家民营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发展问卷调查,精准了解和对接企业的政策需求。
第四,加大绿色投资激励。会同财政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绿色金融政策,落实绿色税收优惠,推动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推动建立环境信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结果运用机制,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绿色信贷、市场监管、价格调节等领域,不断完善绿色投资激励机制,这方面增长势头也非常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部门合作,持续完善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政策机制的顶层设计和实施应用。一是不断健全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常态长效机制,深化企业源头治理的主体作用。二是继续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功能,使平台长期发挥作用。三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持续推广生态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托管服务和第三方治理。四是持续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扩大税收优惠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总之,支持服务企业,我们体会最重要的是转变理念,一是要换位思考;二是要主动服务;三是要及时回应;四是要无事无需不扰;五是要结果评价。相信假以时日,我们支持服务企业绿色发展的效果一定会充分地释放出来。谢谢。
光明日报:“双碳”工作现在备受社会关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碳污同源”的说法,生态环境部门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着力点放在哪里,具体的推进举措有哪些,谢谢。
孙守亮:请严院长从专业专家的角度做一个解读。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
严刚:感谢您的提问。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是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能耗、高碳产业结构问题,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呈现显著同根同源性。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源中,几乎所有SO2和NOx排放源,50%左右的VOCs和85%左右的一次PM2.5(不含扬尘)排放源,都与二氧化碳排放源高度一致。与一些发达国家基本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再转入强化碳排放控制阶段不同,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任务,要发挥后发优势,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统筹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比如,水泥行业同时是减污和降碳的重点行业,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能有效激发行业技术变革和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是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五年,也是实现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这两项重大任务,难度和挑战都非常大,需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推动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实现目标协同、区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具体来看:
一是强化源头防控协同。切实发挥好降碳行动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源头牵引作用,把实施结构调整和绿色升级作为减污降碳的根本途径,强化资源能源节约高效利用和低碳转型,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是加强措施优化协同。基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需求,优化全国降碳空间布局和措施路径,增强生态环境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布局的引导约束,加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在加大降碳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更大效益。
三是加强环境治理协同。增强污染防治与碳排放治理的协调性。统筹水、气、土、固废和温室气体等多领域减排要求,优化治理目标、治理工艺和技术路线,强化多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四是推进政策创新协同。依托现有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一体推进减污降碳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比如,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碳排放评价,通过这项措施严把新上项目碳排放关。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强推广应用。谢谢!
红星新闻:请问孙司长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在目标设定和重点工作安排上是怎样考虑和部署的,将从哪些方面发力,谢谢。
孙守亮:感谢您的提问,您的问题体现了您对今年特殊形势的关切,我们都有同感。做好生态环境工作必须围绕大局、服务大局、推动大局,坚定不移在大局下行动,展现生态环境的责任担当。所以在今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把握上,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在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同时,更好把握工作的时、度、效。在年度目标设置和工作任务安排上,坚持做到“两个充分体现”:一是充分体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综合考虑经济平稳运行、常态化疫情防控、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不设定过高的目标,但力争高质量完成,把工作重心放到提升工作质效上来。二是充分体现远近结合、着眼长远。保持战略定力,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任务要求,多措并举,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在重点工作推进方面,我们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主要是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积极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工作。严格“两高”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加强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做好全国碳市场后续履约周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实施好8个标志性战役,就是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这些标志性战役有新增的,也有延续的,要着力打好,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巩固生态环境改善成效。
三是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做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筹备,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
四是严密防控环境风险。精准有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五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持续强化各方面的监管措施。
六是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支撑,推进生态环保全民行动。谢谢!
中国日报:健全生态环境政策是“十四五”期间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请问生态环境部在这方面工作有哪些进展,下一步有什么考虑和部署,谢谢。
孙守亮:感谢您的提问。
大家知道,推进现代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必要的行政手段很重要,经济手段也非常关键。当前形势下,运用市场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调节激励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运用财税金融工具、搭建市场交易平台、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创新经济政策工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绿色财税金融作用不断增强。据初步调度,截至2021年底,我国绿色债券存量规模1.16万亿元。环境保护税相关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全国入库总额207亿元,2018年以来,因低标准排放污染物享受减税优惠累计超过100亿元。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从2013年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9万亿元,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信贷余额突破3万亿元。
二是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不断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持续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2021年1—11月全国14个试点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金额超10亿元,其中一级市场占比60%,二级市场占比40%。
三是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加快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021年在水污染防治资金中,安排长江、黄河补偿引导资金分别达到了20亿元、10亿元。支持地方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在水污染防治资金中安排补偿奖励资金6亿元。
四是环境经济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发布《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包括932项“双高”产品、159项除外工艺和79项环境保护重点设备,引导企业低碳绿色转型发展。据初步统计,2018年以来为购置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中相关设备的企业免税超百亿元。加强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推动环保信用信息与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有利于依法依规推进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建设,做到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双管齐下,创新制度、优化方法、加大储备,切实把激发市场活力这篇大文章做实做优,做出好的成效来。具体有以下四方面考虑:
一是持续完善绿色财税和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开展脱硫脱硝除尘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项目的企业享受所得税税收优惠。积极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二是加快推进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继续深化规范排污交易试点。
三是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快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四是强化运用政策工具。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体系,积极推动综合名录的应用,建立环境成本合理负担机制,努力使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工艺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谢谢。
南方周末:今年2月8日起,《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请问该办法对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怎样的作用,下一步有何工作考虑?谢谢。
孙守亮: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各方非常关注,现在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变化很大,这个方面前段时间也做了一些研究、跟踪,我想请严院长从专家的角度来解读。
严刚:感谢您的提问。依法开展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消除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和社会监督失焦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上落实企业环境责任的通行做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党中央、国务院也将健全企业依法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面向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要求,需要在企业披露、部门监管、公众监督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部署,推动建立一个企业自律、管理有效、监督严格、支撑有力的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2020年12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着眼于便于社会公众获取相关信息,形成了总体框架和改革思路。去年1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等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了各方责任、工作程序、工作机制、违规罚则、技术标准等制度体系。
二是明确披露重点。聚焦重点企业和重要环境信息精准发力。依法依规将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社会关注度高、与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确定为环境信息披露主体,全面反映企业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治理的情况。当企业环境行为可能对社会、公众及投资者产生重大影响或引发市场风险时,要求及时披露相关重要环境信息,进一步保障公众知情权,防范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是强化部门协同。信息披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信息使用,更好地服务环境管理。环境信息披露改革明确了十余个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了管理合力。
同时,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公布企业披露内容,为企业减负的同时,便于社会公众获取信息。
下一步,将加大宣传、解读与培训力度,指导地方和企业做好信息披露,加强部委间协调联动,开展跟踪评估工作,持续深化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谢谢!
路透社:联合国环境大会将于2月底至3月初举行,并将讨论制定首个应对塑料污染的全球条约。请问中国会支持这个条约吗?在治理塑料污染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何安排?
刘友宾:塑料污染防治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亟须共同采取行动。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政策措施,是国际上较早开展塑料污染治理的国家之一。
塑料污染防治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生态环境部立足自身职责,积极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一是配合全国人大完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对农用薄膜、包装物、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污染防治作出规定,明确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大幅提高法律约束力和震慑力。
二是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对加强塑料污染治理作出总体部署安排,完善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体系。连续两年联合有关部委组织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有效推动各地按期完成各项任务。
三是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快递绿色包装使用比例、地膜回收率等作为试点指标,指导重庆、深圳、三亚、绍兴等在城市层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污染治理模式。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并促成在巴塞尔公约现有机制下加强塑料废物越境转移管控,推动缔约方大会通过巴塞尔公约塑料废物修正案,提高塑料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落实好塑料污染治理的法律要求,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等落地见效,精准、科学、依法治理塑料污染。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澎湃新闻:请问今年环境部在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考虑?如何推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对黄河流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有哪些安排,谢谢。
孙守亮:请严院长给记者朋友们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严刚:感谢您的提问。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区域治理和机制建设。比如,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强化完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扎实抓好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着力推动整合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联保共治新格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生态环境部不断加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促进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体有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转型发展。坚持依法治理、规划先行,积极推动黄河保护立法,牵头编制《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着眼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全流域绿色转型发展上作出部署,进行科学谋划。推动沿黄九省区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划定1万多个环境管控单元,加强源头防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二是加强流域环境系统治理。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8个标志性战役之一。分阶段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强重要支流和沿黄湖泊污染治理,着力整治黑臭水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间,为沿黄9省区安排中央环保专项资金1052亿元,重点支持流域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坚持问题导向,拍摄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及配套问题清单,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三是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支持沿黄9省区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持续开展秦岭生物多样性调查。安排引导资金20亿元,推动建立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施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科技专项。这方面,有基础性工作,也有机制性探索,目前来看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十四五”时期,将以全力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抓手,推动实施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强化流域治理工作的系统统筹。一方面,狠抓源头治理。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提高能源化工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加大重点支流的综合治理,推动完善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推动实施分区分类生态保护,加大对上游水源涵养区、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支持力度。坚持科学施策,稳步推进,按生态规律办事,展现黄河流域治理保护成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谢谢。
南方都市报: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生态环境部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总结了哪些经验?如何理解环保工作会上提出的有利于“稳经济、保民生、促增长的环境政策”,谢谢。
孙守亮: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记者朋友的鼓励。正如您刚才指出的那样,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形势,全力推进落实好“六保”工作,尤其是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我们适时分析环境经济形势,提出了“三个更加”“六个做好”的思路举措,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所谓“三个更加”,一是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二是更加强化指导、帮扶、服务;三是更加注重包容、适度、求实。这三条,既是思路要求,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共识。
所谓“六个做好”,这是工作的着力点,一是做好环评服务,支撑能源供应;二是做好监督帮扶,守牢法治底线;三是做好热源保障,确保温暖过冬;四是做好精准应对,强化秋冬季大气治理;五是做好“两高”管控,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六是做好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
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两个实例。为了做好能源保供,服务经济平稳运行,我们创新了能源电力保供相关环评政策,也包括会同有关部门专门出台文件督促煤炭大省做好相关工作,要求在严守生态环保底线的前提下,加快环评手续办理,助力提升释放合法煤炭产能1.4亿吨/年。
还有一个例子,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我们进一步明确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有备无患的原则,指导地方科学规划清洁取暖技术路线。同时,组织开展“双替代”专项检查,对2021年新改造的村庄任务落实和保障情况,开展逐村入户排查,走访村庄1.6万个,入户核查5万多户,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督促整改,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启示我们,稳经济、保民生、促增长和绿色低碳发展,根本上是一致的,都统一于高质量发展,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实践中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要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实现最佳的综合效益。
所以在今年工作部署中,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要求更突出,现实针对性也更强。我们对重点工作科学把握时序、节奏和步骤,做到四个进一步强化:
一是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认真分析和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
二是进一步强化依法监管。落实好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确保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推动实现从污染预防到污染治理和排放控制的全过程监管,让企业守法成为常态。
三是进一步强化指导帮扶。在重点任务推进中,对地方进行督促和指导的同时,加强支持和帮扶,帮助发现问题并共同推动解决。对企业等市场主体,既要做到依法严格监管,又要做到热情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最好的服务。
四是进一步强化改革创新。着力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环境政策的预期性,加快形成与治理任务、治理需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谢谢。
刘友宾: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