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方快讯

四川甘孜州:守住好水土 幸福一方人

2022-07-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22-07-04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南部的稻城亚丁,澄澈净透的天空,壮丽的雪山、辽阔的草甸、五彩斑斓的森林及碧蓝通透的海子交织成雪域高原最美的风景,成为不少人心目中的“圣地”。
图为稻城亚丁景色。甘孜州生态环境局供图
  如画的风景,离不开甘孜人民的守护。
  近年来,甘孜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100%。2021年,甘孜州PM2.5平均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2018年~2020年3年均值下降34.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四川省第一。
  治理尾气、油烟 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总面积14.9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水量补给区和“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由于地理条件和生态位置重要,甘孜州涉气工业企业很少,且几乎都远离城区,但这并不代表甘孜州没有大气污染源,机动车就是其中之一。
  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与应对气候变化科负责人付长龙告诉记者:“甘孜州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交通运输干道集中在城市及其周边,机动车特别是柴油车尾气排放影响较大。”
  在康定市一处尾气检测点,柴油车车主邓必武正在排队等候检测:“我开大货车30多年了,之前主要考虑的是安全驾驶。上一台国三货车检测后尾气排放不合格,交警对我进行处罚后要求30天内进行维修,合格后才能上路行驶。”
  “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注意,换车的时候都让卖家详细解释尾气处理问题,坚决不买不合格的车,车用尿素也去正规商家买,现在新车开了快两年,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的灯还没亮过。”邓必武骄傲地说。
  付长龙表示,通过强化源头管控、健全监管网络、严厉查处打击、加快高排放柴油货车淘汰及油品监管等措施,2020年,甘孜州完成6万余台柴油车尾气遥感监测,淘汰老旧机动车7000余台,其中柴油车将近300台;依法取缔非法加油站点10个、黑加油车20余台。
  甘孜州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共有5A级景区两个、4A级景区20个,A级景区达到81个,总量居全省第二。在全域旅游和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景区景点餐饮油烟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提升全州旅游餐饮服务水平的重要内容,甘孜州在加强宣传引导、畅通投诉渠道的基础上,由州旅游、住建、生态环境、城管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督查,确保景区餐饮油烟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并且,景区在编制规划时,均在规划中明确严格落实环保措施,景区内的餐饮经营户必须安装隔油池及油烟净化装置,油烟管道不得影响景观效果,最大限度减轻油烟排放对景区环境的不良影响。
  海螺沟景区位于贡嘎雪山脚下,晶莹的冰川从险峻的山谷铺落而下,蔚为壮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正值饭点,餐饮业主彭跃忙得不可开交,店外却闻不到呛人的油烟味。“景区经常有人下来检查,过去没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时呛得很,磨西镇馆子那么多,如果每一家都不开油烟净化器,就会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客人都不来,我们开馆子也没生意了。”彭跃笑着说。
  高原护草人 30年如一日的坚守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效,不只体现在空气质量上。6月,春临扎溪卡,从最北端的巴颜喀拉山脉到最南端的金沙江畔,都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
  甘孜州天然草场占川西北地区的58%,森林资源占全省的28%。石渠县是黄河流入四川境内的第一县,有天然草原3215.89万亩。曾几何时,由于无序开发、过度放牧,加上鼠害泛滥,石渠草原沙化退化严重,不仅老百姓深受扬沙影响,更威胁着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安全。
  上世纪90年代初,石渠人意识到草原保护的重要性,30年来,高原护草的种种艰辛与不易,只有高原护草人能体会。
  甘孜州政协副主席、石渠县委书记罗林,白天治理裸露的草原,晚上在黑土滩上睡帐篷,一住大半年,腿因此风湿严重,站不了几分钟就会抖。
  罗林的付出换来了收获。近年来,石渠县通过设立大规模试验田,比对、筛选适合种植的草原植物,利用现代监测手段,实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同时,通过人工投药+人工陷阱、鹰架防治等多种措施,进行鼠害监测防治。到2015年,无需人为调控,试验田每亩能生产200公斤~400公斤干草。
  在甘孜州黄河流域第一乡——长沙贡马乡,查曲河支流哥得尔给曲流域绿草如茵、野花盛开。
  石渠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远洋介绍说:“自2020年开始,石渠县投入833万元,在哥得尔给曲修建全长5100米的生态缓冲带,建设土壤改良等工程。同时,我们联合林草部门创新试点草地直线型阻拦网陷阱控鼠技术,目前高原鼠兔等鼠害逐步减少,草原沙化、荒漠化势头已得到有效控制。”
  厚植产业优势 守绿换金富了村民
  泸定,碧绿的大渡河水在此流淌,翠绿的青山层层环绕,更有蓝天白云常伴。隐藏于大山深处的泸定县冷碛镇杵坭村原为纯农业村落,地理偏僻、交通落后、产业单一。
  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泸定县依托当地特色气候和生态资源,发展红樱桃、盘桃基地2000余亩,并加强品牌建设,“杵坭红樱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当地被中国果蔬协会命名为“中国红樱桃之乡”。
  小小樱桃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黄金果”。在种植樱桃的基础上,泸定县全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培育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连续举办11届“红樱桃节”。冷碛镇杵坭村党支部书记说:“现在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008元增长至2021年的1.88万元,杵坭村从远近闻名的穷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县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的村。”
  杵坭村村民李清友深有感触:“以前路不通,我们只能走小路,就是红军长征的那条小路,把樱桃背到泸定,一斤才卖一角钱。后来政府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多了,在家门口就把樱桃卖了,价格也提高到10多元钱一斤,2021年我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两万元。”
  在甘孜州,像杵坭村这样厚植生态优势,“守绿换金”的村庄越来越多。据统计,甘孜州年均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甘孜“生态+”绿色发展模式,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可参考、可实践的本土样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