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37)丨福建长汀红色记忆下的绿色答卷(法制日报)
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乡;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福建长汀留给国人的这些红色记忆至今令人难忘。而《法制日报》记者近日随生态环境部生态示范创建采访组刚一踏进长汀就发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长汀人交出的绿色答卷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据长汀县政府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高度关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五次深入长汀调研指导,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做出六次重要批示和两次重要指示,长汀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生态环境部生态司则透露,长汀是2017年首批同时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
经过两年多的创建活动,两块“绿色”牌匾下的长汀,生态环境不仅全面变好,经济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长汀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长汀美景。摄影 郄建荣
说起长汀的历史,挥之不去的红色记忆是不得不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了老将军13名,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福建军区等机构在长汀成立,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
但是,就是这个红色老区,却一度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最严重时,长汀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到了全县国土面积的31.5%。不仅生态环境恶化,长汀县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县。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长汀人民大力弘扬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和“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实现从荒山到绿水青山的转变,森林覆盖率从58.4%提高到79.8%,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1985年的146.2万亩,减少到了2018年底的36.9万亩,水土流失率从31.5%降为7.95%。
长汀美景。摄影 郄建荣
策武镇南坑村,20多年前,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整个村子岩石裸露,荒山连片,再加上土地贫瘠,南坑村变成了“难坑”。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南坑村党支部要求,村党员干部带头每人开发5亩荒山,鼓励大家开垦荒山种果,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修建立了4000多亩的银杏生态园,治理水土流失近8000亩。南坑村已经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银杏第一村。”2018年,南坑村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如今,南坑村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村民手中的钱袋也鼓了起来。
长汀美景。摄影 郄建荣
新桥镇汀江河、鸳鸯河段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民生项目。这一项目位于新桥镇三坑口村至新桥村汀江河及鸳鸯溪河段,按照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的目标要求,长汀县利用省政府补助资金等投入逾千万元对新桥镇境内的河道污染水源、农村生活污水、水土流失、河岸植被破坏、河道淤积等进行统合治理,其中,新建生态护岸1492米,巡查步道1112米,如今的汀江河、鸳鸯河段已经成为老百姓休闲散步的最佳选择地。
近年来,长汀县健全“河长、河道警长、河长办+河道专管员、保洁员、打捞队伍”的“3+3”河长制组织体系,县域水质稳步提升。2018年以来全县主要流域Ⅰ-Ⅲ水质达标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长汀美景。摄影 郄建荣
据龙岩市生态环境局介绍,2019年以来,长汀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比例达到99.3%;同时 ,全县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不断深化。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31%,森林蓄积量1623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3596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27533公顷。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48公顷。进一步建立完善了18个乡(镇)281个巡查区域检查责任制。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汀县生态环保机制正在逐步健全,其中包括推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长汀县政府成立了生态环保攻坚战役指挥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还深化了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完善了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协作机制,扎实推行县域境内外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闽江流域山水林田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
长汀县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郄建荣
据长汀县政府介绍,2012年以来,长汀县实施汀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项目、农村环境统合整治项目、闽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项目等64个,总投资6.84亿元。此外,长汀县还改善了农村环保设施。截至目前,长汀县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7套,生活垃圾收集及转动设施1019套。
长汀县实施河长制。摄影 郄建荣
此外,长汀县还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规范废物处理处置活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优先保护质量较好耕地和园地,2018年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3%以上。全县持续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推广林草、林茶、林药、林果、林竹等产业发展模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家庭农场430多家,年产值突破27亿元。
长汀县副县长林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汀围绕“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并行,把水土流失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做好乡村振兴文章,实施生态移民和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春潮行动”“雨露计划”等就业培训、产业帮扶,转移和吸纳水土流失区群众,既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又提升百姓生活质量。
2018年12月27日,长汀县县长马水清在长汀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说,2018年,长汀县蝉联“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全县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0亿元、增长7.2%;财政总收入13.4亿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0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0元、增长9.5%。
林有说,2018年,河田、策武、濯田、涂坊、南山、新桥、三洲等7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2011年相比年均提高了12%~13%,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县15348元的平均水平,“河比田高、田瘦人穷”蜕变成“百姓富、生态美”的典型。
长汀美景。摄影 郄建荣
策武镇南坑村“难坑”的变迁;庵杰涵村龙门的美丽;新桥潭复村江心洲河滩的清澈水质;新桥曲凹哩码头的古朴;新桥镇汀江河、鸳鸯河段生态系统的重建…….《法制日报》在长汀所看到的这一切无不证实,长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与当下的时节一样正在进入全面收获的季节。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郄建荣
新闻背景
生态文明示范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国家环保局(总局)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原环境保护部在生态示范区工作基础上,推动开展以生态省、市、县、乡镇、村、工业园区为抓手的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2013年,经中央批准,“生态建设示范区”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两批共9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2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次推进、东中西部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示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