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842号建议的答复

2025-07-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5-07-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陈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建议”,由我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做好系统施策顶层谋划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2022年11月,我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试行)》,依据科学性、引导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设置地表水环境质量等6项指标,聚焦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突出问题,推动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3年12月,我部发布《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将2573个水体纳入清单,指导地方合理安排美丽河湖建设工作任务和时序进度。2025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6部门印发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将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等纳入保护与建设范围,明确建设要求。
  二是坚持依法治污。水利部指导各地建立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在长江、黄河、淮河等七大流域全部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同时建立健全“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强化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推动解决一批涉河湖重大问题,形成河湖管理保护强大合力。我部持续指导各地建立流域跨界水污染事件联合执法机制,督促落实联防联控机制协议,积极探索形成经验。
  下一步,我部将加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有机结合,指导地方推动落实《行动方案》各项举措,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二、关于推动污水治理协同增效
  一是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我部发布《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出台排查、溯源、整治、规范化建设等13项技术指南,细化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工作要求。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等文件,督促指导各地加快补齐城镇污水管网短板,科学实施沿河湖旱天直排生活污水截污管道建设,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持续提升污水收集效能。配合交通运输部建立调度通报机制,对长江经济带船舶生活污水收集或处理装置建设改造、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定期通报,压实属地责任,督促整改。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关于全力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收官战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各地以提升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效能为重点,推动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健全“返黑返臭”防范机制。
  二是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我部定期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人为活动常态化遥感监测,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推动问题整改和生态修复。印发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等文件,明确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要求,将加强就地、迁地保护措施和野生水生动物救助等工作列为重要任务。配合财政部等部门持续指导推进甘肃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三是加强生态流量保障。我部印发《黄河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泄放落实情况监管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组织相关单位在山西、青海两省选择3处水利水电工程开展评估试点,定期与水利部门共享河湖断流情况。水利部组织制定《河湖生态流量管理办法》,明确河湖和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与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对156条(个)跨省重点河湖、253个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实时监测预警,健全生态流量监管机制。
  下一步,我部将指导各地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推进建设各美其美的美丽河湖。
  三、关于依靠科技赋能智能治理
  我部深入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二期)项目,推进联合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总结凝练,在53个驻点城市持续开展水生态调查与评估、突出水环境问题精准解决、重点水域水质改善科学溯源等研究工作,支撑长江大保护。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第一期)联合研究,在沿黄9省(区)26个城市开展科技帮扶行动,为驻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染防治、环境风险应急等提供科技支撑。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5年度指南中,部署研发高通量水环境核酸自动采样及保存设备、藻类密度原位高频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与装备,开发流域尺度的水体动态变化、河湖缓冲带自然植被和人类活动动态变化智能识别预警技术,建立受胁水生态系统健康弹性阈值核算方法,构建以生态完整性理论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推动提升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水利部将AI智能遥感识别模型投入应用,利用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现河湖全覆盖监控。持续完善全国河湖遥感平台、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汇集6大类200万条信息,破除“数据孤岛”,实现对河流、湖泊及河湖长等信息的动态管理,全国河湖管理范围矢量数据、岸线功能分区、涉河建设项目、河湖地物信息上图。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地方积极运用科技力量,以智慧化监管为抓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破除“信息壁垒”,全方位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推进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关于释放生态红利共治共享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2025年1月,我部联合中央社会工作部印发《“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施方案(2025-2027年)》,推出美丽河湖志愿行动等品牌项目,引导公众以志愿服务形式积极参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推出“美丽河湖”特色专题专栏,在六五环境日等重要节点,强化美丽河湖宣传,提高公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
  二是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我部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开展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各地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探索,发布两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形成“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4种“两山”转化路径,为不同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提供丰富的参考样本。
  下一步,我部将充分发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示范载体引领效应,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并做好典型经验宣传推广,提升公众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5年7月25日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5年7月29日印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