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颖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创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提案”,由我部会同国家林草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正如您所述,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汇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各生态要素,是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分布区,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等多种生态系统交错衔接,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加强张掖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十分关心,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求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新任务,以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2024年,生态环境部更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NBSAP),部署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大优先领域、27项优先行动,提出完善重要科研基础设施、监测网络体系和相关平台建设的战略任务,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2025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多部门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7项工程、24个项目,聚焦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关键“瓶颈”问题,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主流化为主要任务,有力有序推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二、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生态环境部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开展实地调查观测,扎实推进甘肃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能力提升,组织开展了甘肃省重要区域、重点物种和遗传资源的调查与评估工作。2023年、2024年生态环境部制定发布实施《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多样性观测固定样地的设置》《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等系列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标准,统一规范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观测和预警能力。自2016年起,生态环境部在甘肃省累计设置22个观测样区、观测样线162条、观测样点28个、布设红外相机60台,观测到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摸清祁连山地区生物资源本底,开展祁连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提高了祁连山、黑河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保护、观测和预警能力。
三、加大对甘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与资金支持
生态环境部以生态质量评价为抓手,2023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并共同开展了两批次综合监测站遴选,张掖市甘肃祁连山站(森林)、甘肃黑河中游绿洲站(荒漠)、甘肃临泽站(农田)、甘肃河西走廊站(森林)纳入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国家林草局印发《全国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试行)》,推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Al等技术开展试点,为加强甘肃省监测能力提供了支撑和指导。2023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甘肃祁连山、张掖黑河湿地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建立健全保护成效评估数据库和工作台账。此外,国家林草局连续5年通过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累计投入2235万元支持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保护补偿与修复、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调查和监测以及科普宣教等工作,有效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能力。
我部赞同委员提出的“关于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创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提案”。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实施NBSAP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将会同有关单位积极推进“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统筹考虑将祁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规划;二是积极指导张掖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助力张掖市建设“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申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和相关国际生物多样性称号,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故事;三是在前两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综合监测站布局,组织开展第三批综合监测站遴选,实现重要生态空间全覆盖;四是国家林草局将根据职能持续加大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助力张掖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5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