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208号建议的答复

2024-08-26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4-08-26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李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微塑料’新污染物治理的建议”由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决策部署,近年来,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开展全链条治理,强化宣传引导,取得积极成效。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微塑料”新污染物治理的建议,对进一步做好微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针对所涉建议,我们梳理了正在开展的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下一步措施。

  一、关于持续推行“禁塑令”以及垃圾分类管理,倡导群众减少使用塑料食品容器和饮料杯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和《“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从源头减塑、废塑料回收利用、塑料垃圾末端处置等全链条各环节部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求加强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和政策等研究。二是加强统筹协调。20个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塑料污染治理专项工作机制,压实部门责任。各省份也建立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将塑料污染治理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三是加强市场监管。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监督指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做好餐饮具进货查验。公布全国多个省份市场监管部门针对塑料购物袋产品的抽查结果,并通报后续处理措施。四是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提高塑料等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深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塑料垃圾无害化处置水平。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推动限塑减塑宣传工作方案》,组织开展限塑减塑宣传活动,共覆盖逾9.5亿人次。利用全国生态日、节能宣传周、“六五”环境日等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塑料污染治理意识,倡导无废办会,推广绿色低碳理念。

  二、关于使用环境友好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促进聚乳酸、纤维素等生物质可降解塑料餐盒餐具在外卖行业中的应用

  一是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深入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推进减少外卖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二是推动可再生塑料应用。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加快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有序发展和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材料,支持生物基材料企业与塑料制品、纺织纤维、医疗器械等下游重点企业搭建上下游合作平台,鼓励可生物降解产品在餐饮、物流、零售等领域应用。三是加强塑料替代产品能力建设。持续在外卖、快递、商场、超市等场景推广竹制品、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等。积极支持塑料高水平再生利用项目。

  三、关于建立配套的可降解塑料分类回收机制

  一是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实施《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聚焦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塑料再生造粒等领域,累计培育116家符合规范条件的标杆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提升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水平。二是组织制定相关标准。组织制定《淀粉基塑料》等行业标准,完善可降解塑料制品标准体系。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和第1号、第2号修改单,推动塑料包装减量。三是扩大市场应用。遴选发布5批《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加快推广废塑料柔性优化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将生物基聚酰胺树脂、聚乳酸、生物基杜仲胶、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生物基增塑剂等生物基材料列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加快生物基材料推广应用。

  四、关于将湖北省列入“微塑料”治理试点省份

  支持湖北省按照《“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有关要求,聚焦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快推进塑料废物规范回收利用,着力提升塑料垃圾末端安全处置水平,大力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整治,大幅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和环境泄漏量,推动白色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开展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等相关研究。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继续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加强宣传教育;持续推动落实生物基材料应用、废塑料综合利用等相关政策,持续培育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骨干企业,促进行业绿色健康发展;推进微塑料污染机理、监测、防治技术等相关研究。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4年8月2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