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云南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议”,由我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拓宽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范围
我部积极配合财政部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支持力度,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10月,会同财政部制定印发《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2021年)》,明确水污染防治项目储备库入库范围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等项目。其中,明确支持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内的国家公园、重要江河源头区域等重要生态空间开展污染治理,引导性支持实施流域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2016-2022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云南省水污染防治资金60.7亿元。截至2023年5月底,已支持云南省实施洱海湖滨带水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一期)、抚仙湖湖滨区生态恢复工程、星云湖周官河河口康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等500余个项目。
二、关于推动解决汛期污染问题
一些地方城乡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制约了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为推动解决该问题,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汛期污染强度分析。2022年,印发《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推动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指导各地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精准识别平时水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汛期污染物浓度大幅度上升、环境质量恶化的情形,分清相关行政辖区面源污染防治责任。组织制定《地表水汛期污染强度监测技术指南(试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汛期污染强度监测技术体系,充分利用水质自动监测站、自动采样器、手工加密监测等掌握汛期污染强度情况。
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联合农业农村部制定政策文件,指导地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工作。以改善重点流域重要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在全国筛选包括云南省大理市在内的26个试点地区;通过定期调度、分片区帮扶、集中培训、现场调研等方式,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帮扶指导;开展农业污染源调查、流域入出口和汛期污染监测、评估污染负荷量,编制优先治理区域清单,逐步探索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指导云南省制定《云南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推进相关工作。
三是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围绕滇池流域污染负荷来源复杂、工程治理缺乏科技支撑和水环境管理薄弱等问题,在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中长期战略规划、重污染区域污染治理、河道污染控制、面源调查与污染防治、水生态调查与生态修复及综合管理决策平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示范,相关成果在“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得到应用。
三、关于加强抚仙湖、洱海保护治理
我部高度重视抚仙湖、洱海等重点湖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推动重点湖库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制定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我部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推进抚仙湖流域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水生态基础研究等;加强洱海水生态保护,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体系,控制富营养化趋势等。将洱海等高原湖泊纳入重点湖库水华风险防控范畴,制修订《重点湖库水华预警工作机制》,印发《2023年重点湖库突发大面积水华应对工作方案》,系统部署水华防控工作,督促指导云南省妥善应对湖库突发大面积水华风险。
二是开展抚仙湖、洱海流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印发《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方案》等文件,部署地方组织开展省级及以下化工园区、两场(危险废物处置场和垃圾填埋场)等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指导云南省在抚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对10个省级及以下化工园区、72个两场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
三是强化抚仙湖、洱海技术帮扶。组织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将滇池流域(包括抚仙湖)和洱海流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部署设置了24个课题,投入中央财政经费约3.5亿元,研究成果为抚仙湖、洱海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2023年2月,我部与云南省组建抚仙湖等高原湖泊部省联合工作组,对抚仙湖、洱海开展为期2年的驻点帮扶工作。加强水生态环境和流域污染特征研究,定期开展形势分析会商,指导帮扶市县开展问题整改,推动抚仙湖、洱海等高原湖泊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加大对云南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指导帮扶云南省梳理水生态环境保护关键问题、背后症结及对策措施,加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项目谋划、储备和实施,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云南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3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