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提出的“关于三水统筹协调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提案”,由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白洋淀治理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淀区整体水质由过去的劣V类提升到III类,主要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但诚如你们所言,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仍然存在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水资源低供给量和高需求量之间矛盾突出、内源污染和丰水期流域面源污染压力较大等问题,亟需加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我们赞同关于强化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关建议,并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
一、关于创新共建省级共治共享联防联治机制,加强白洋淀上下游生态治理政策资金支持
在体制机制方面。我部充分发挥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海河局”)职能作用,建立了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形势分析会商和问题交办整改工作机制,持续开展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污染源监督抽查等工作,通过问题督导盯办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河北省健全完善省级白洋淀流域联防联控体制机制,组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局,成立省、市、县三级环境执法分队,有效整合白洋淀流域执法力量。建立健全网格化信息共享机制、环境问题移交制度、环境执法监测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增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能力。
在管理制度方面。2023年3月,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印发《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全国—流域—国家重要水体(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行政区域五个层级的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打通水里和岸上的污染源管理体系,实施水体—入河(海)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
在监测评估方面。2023年5月,我部印发《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专项监测方案》,以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兼顾空气、土壤、地下水、生态质量等环境要素,按照“科学全面、突出重点、适度加密、统一实施”的原则,依托天地一体化监测手段,全面开展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科学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环境治理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河北省成立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白洋淀及上游流域设置61个监测断面,实现全流域统一监测、统一考核、统一监管;出台《白洋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与追责问责工作机制》,将市县和相关部门全部纳入考核范畴,全流域实行按旬监测、按旬通报、按旬扣缴生态补偿金,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进行财政奖励和通报表扬,着力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央财政通过水污染防治资金等渠道大力支持白洋淀上游水系治理保护工作,2016-2022年,采取切块方式累计下达河北省水污染防治资金71亿元,指导河北省实施雄县雄州镇环白洋淀水体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安新县白洋淀流域村庄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工程、顺平县白洋淀流域七节河水生态修复工程等42个白洋淀流域治理项目,涉及总投资约31亿元。
下一步,国务院有关部门将继续在资金安排、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白洋淀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指导白洋淀流域相关省市加强区域协调联动,深化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管理,优化扣缴生态补偿金制度,完善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估方法,加快建设上下游联防联控、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关于统筹流域水资源分配使用,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保障重点河湖基本生态用水
在白洋淀流域水资源配置方面。2022年,水利部批复了《大清河流域综合规划》,明确了2025、2035水平年大清河流域内北京、天津、河北、雄安新区分水源水资源配置方案。近期,水利部拟从海河流域可用水量入手,整体制订包括大清河流域在内的10条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河北省编制完成《雄安新区地表水配置利用规划》,统筹上游水库水、引江引黄水、非常规水等各类水源,对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分行业进行配置,提出了具体配置方案和实施安排等。
在水资源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水利部指导河北省强化白洋淀流域节水指标管控,建立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非常规水源利用量等指标管控体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从严强化取水审批管理,对地下水取水量达到控制指标的县域停止审批新增地下水项目,对具备水源置换条件的关闭自备井;积极推动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严格取水许可管理,对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钢铁、火电、化工、纺织等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其新增取水许可;积极推进取水计量监控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年取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非农取水户在线监控全覆盖。
在白洋淀生态用水保障方面。2020年4月,水利部印发《第一批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试行)》,明确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为6.5米。为进一步提升白洋淀生态补水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23年6月,河北省水利厅印发《2023年白洋淀科学补水实施方案》,通过分析白洋淀历史水位变化规律,综合考虑白洋淀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功能定位,科学实施淀区水位调控。
下一步,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将指导推动河北省及雄安新区落实“以水四定”要求,强化白洋淀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水资源管理配置,加快推进百淀连通工程,打通潴龙河等补水通道,改善马棚淀等淀区水动力状况,提升生态补水效果,努力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目标动态平衡。
三、关于开展淀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内源污染和丰水期白洋淀流域面源污染精准管控
在内源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按照科学、稳妥、审慎原则,推进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加密监测分析,加强监督管控,减轻工程实施对水体的扰动,防止大规模破坏淀区水生植物和底栖生境,分区分类做好鱼塘污水和清淤底泥的处理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实施百淀连通工程,增强淀区水体连通性,有效改善区域水动力条件;建立淀区芦苇平衡收割及资源化利用机制,常态化开展水草打捞,有效控制水生植物腐烂污染;稳妥实施退耕还淀,全部退出淀区内稻田、藕田,恢复白洋淀生态功能和自然风光。
在丰水期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河北省坚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着力削减丰水期入淀污染负荷。加强源头管控,取缔大清河上中游流域散乱污企业3万余家,封堵入河入淀非法排污口1.3万个,取缔水产养殖741处。加大截污治污,推进入淀河流沿线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完成72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治理,将淀边原直排入淀的57座小型污水处理站尾水导排至淀外资源化利用。强化生态修复,建成唐河、府河、孝义河及萍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开展大清河流域河道常态化规范化整治,有效维护了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态环境。
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2022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提出2023年底前,完成首轮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和首批环境风险优先评估化学物质详细信息调查;开展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试点,制定全省新污染物专项环境调查监测工作方案;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开展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落实相关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推动河北省及雄安新区巩固提升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成效,进一步优化技术路径、工程模式和监测方案;加大汛期污染治理管控力度,加强雨污管网精细化管理,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向单位、社区庭院内部延伸,开展汛前雨水管网清掏,强化初期雨水调蓄治理;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筛查和评估,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有效降低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四、关于推动白洋淀水生态修复,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在白洋淀生态系统监测与保护修复方面。针对白洋淀生态系统特点,我部将“生物多样性监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专项监测方案》,监测指标涵盖水生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蝶类,每年开展2次监测。河北省在白洋淀淀区、主要河流和水库布设133个监测点位,对水生物、水生境、水环境、水资源和物种多样性等多指标开展监测,摸清流域水生态状况,推动水体评价由单一水质要素向水生态综合要素转变。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白洋淀淀区生物多样性持续提升,野生鸟类增加到252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46种,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湿地栖息繁殖,从候鸟变为“留鸟”;鱼类有46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19种,中华鳑鲏、黑鱼等土著鱼类全淀广泛分布。
在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方面。“十三五”时期,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启动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通过竞争性评审分三批遴选了25个试点项目。其中,2016年安排了河北雄安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范围包括白洋淀主要河网水系,中央财政累计下达奖补资金20亿元,对于提升雄安新区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河北省及雄安新区以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加强白洋淀流域水生态调查评估,因地制宜实施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逐步恢复白洋淀“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