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6980号建议的答复

2023-08-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3-08-29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您提出的“关于当前降低跨区域气候极端事件风险的建议”,由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将气候风险应对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范畴,多层面构建气候适应区域格局,提高适应资源匹配度”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已对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如您所述,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区域差异大,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应对跨领域跨区域气候风险是当前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指明了方向。2022年6月我部联合16个部委共同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战略指导和依据。

  为实施《适应战略2035》,我部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地方积极推进省级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和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努力提升各方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编制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指南,构建气候风险评估体系;正在研究建立适应气候变化部际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的协调;同时正在研究建立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平台和适应气候变化专家库,强化数据、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形成跨领域和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智力支持。目前中央国安办已将气候风险评估纳入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由我部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开展年度气候风险评估工作,为联合开展和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了基础。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将气候风险评估纳入相关工作,如自然资源部将气候风险评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应急管理部结合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普查,组织开展全国性气象灾害的特征调查和致灾孕灾要素分析,建立了全国、省、市、县四级危险性基础数据集,并积极做好全国性气候风险评估和防治区划编制。

  同时,各相关部委也正在积极利用现有平台和机制,推动与周边国家开展气候韧性合作。如在南南合作机制下,我部与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共同签署了关于支持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的三方合作协议,并拟将巴基斯坦作为第一个合作项目,分享中国早期预警的做法和经验,共同帮助巴基斯坦开展韧性建设,为其提高气候风险应对能力提供帮助。财政部积极利用10+3财金合作机制,支持灾害风险融资讨论并与相关方探讨合作,并积极利用多边开发银行资金和知识支持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支持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召开气候智慧型互联互通系列研讨会、开展气候适应型农业项目等。水利部与多个周边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及时通报水情信息,开展防洪减灾合作,分享山洪灾害防治经验,为下游国家紧急实施应急补水。水利“救灾外交”已成为跨界河流合作和帮助周边国家应对跨区域极端事件的重要内容。应急管理部于今年2月举办“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首次协调人会议,20余位驻华使节及国际组织驻华机构负责人线下与会,60个国家和地区应急管理部门、8个国际和区域组织代表线上与会,共同分享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管理经验,推动区域、次区域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认真研究您所提意见,深化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快建立适应气候变化部际协调机制,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加强气候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和技术方法研究,做好年度气候风险评估工作,加强跨领域、跨区域风险防范和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同时进一步利用好现有合作机制和平台,加强与周边国家气候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合作,不断提升降低区域气候极端事件风险的能力水平。

  二、关于“强化气候风险跨区域跨领域传播的科学应对,做好区域联动,尽快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全链条的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支撑体系”

  在跨区域极端事件的监测和预警方面,中国气象局制定了《“十四五”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发展规划》《中国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方案》,不断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和预警能力,深入开展全球和中国区域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机理研究解读,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要,强化跨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发展,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水平和决策服务能力,全力保障气候安全。积极构建地空天一体化的综合观测系统,实现对气象灾害快速跟踪、准确定位、多维监测;建立无缝隙、精细化的预报预警业务体系,提前一周准确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3天及时预警,并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预警5-10分钟内送达防灾减灾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应急管理部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以跨区域跨部门跨平台天空地数据汇聚为基础,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业务协同模式,重大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和发布实效提升2-4小时,显著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研判和预警决策能力。

  在跨区域、跨部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和联动响应方面,中国气象局和应急管理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意见》,建立健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22个省(区、市)、254个地(市)将气象灾害预警纳入防汛应急启动条件,初步实现气象预警与应急处置的联动。应急管理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十四五”应急物资保障规划》,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统筹优化区域之间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分配,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调配联动机制,并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优化应急物资调拨方案,提高应急物资调配精确性。此外,应急管理部积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全灾种全过程综合管理,综合监测预警、重大风险研判、物资调配、抢险救援等多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更加高效。

  为强化重点区域、流域气候风险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我部正在积极开展青藏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海地区气候风险研究。已连续三年开展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专项课题,持续跟踪研究青藏高原尤其是冰川、湖泊、基础设施等受气候变化影响情况,起草编制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依托亚洲开发银行“黄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技援项目,开展黄河流域气候风险和脆弱性评估及适应现状调查,研究黄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方案;开展长江流域气候变化风险与适应、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专题研究,推动关键脆弱区域气候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水利部始终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利综合治理,开展跨区域水文预测预报工作,谋划建设国家水网,建立中央-流域-省-市-县逐级协调联络预警响应机制,并与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建立水旱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取得良好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跨区域跨流域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联动响应能力,进一步强化区域性气候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极破解跨区域、跨流域协调难题,优化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切实提升气候变化背景下跨区域跨领域的极端天气事件应对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影响。

  三、关于“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企业和各社会团体的能动性,不断建立和完善多主体、多地区联动的气候适应治理体系机制,提升我国气候韧性”

  《适应战略2035》提出“广泛动员企业、社区、社团、公民积极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推动适应主体多元化。组织形成社区、企业网格化协调机制,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氛围”。我们将围绕战略落实,切实研究推动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合作,推动建立完善多主体、多地区联动的治理体系机制。

  《适应战略2035》明确了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创新、构建气候投融资保障体系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财政部出台《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集成税收、资金、融资、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工具,为改善环境气候提供有力政策保障。中央财政设立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补助基金等,用于支持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地方实施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相关工程等;实施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补助政策,鼓励地方和承保机构结合实际探索开展气象指数保险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2022年共安排奖补资金59.74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机制建设和财政金融支撑保障政策研究,一方面积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另一方面,在具备一定基础的条件下,结合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相关要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探索相关补偿机制。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3年8月2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