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4416号(资源环境类346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2-06-20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2-06-20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朱建民委员:
  您“关于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就涉及我部职能部分答复如下: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落实国家自主贡献成效和新目标新举措》提出,中国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碳中和目标下,大力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不仅是未来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而且是构建生态文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围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持续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明确提出“实施CCUS重大项目示范”,对CCUS予以大力支持。相关部委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等角度出台政策推动CCUS发展。2016年6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规范和指导CCUS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2019年8月,我部推动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下成立了CCUS专业委员会,有效整合国内主要相关机构的研究力量,围绕CCUS开展政策标准与技术规范的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与交流,促进试验示范的推广与应用;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纳入气候投融资项目支持范围;2021年1月,我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进一步明确CCUS有关项目环评分类管理要求,包括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纳入“专业技术服务业”类全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形式简化管理,对涉及二氧化碳生产及利用二氧化碳制化学品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涉及二氧化碳驱油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环境敏感程度等实施差异化管理;2021年10月,我部配合人民银行推动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将CCUS作为碳减排技术重点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CCUS发展;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也已在地区发展规划中纳入了对CCUS的支持。
  在加强CCUS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技术攻关等方面,2021年,我部配合科技部组织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重点解决碳中和共性支撑技术研究示范、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工艺技术与示范、面向碳中和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研发、面向碳中和的创新体系与全球气候治理技术等关键问题,围绕碳交易检测和监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型二氧化碳捕集、化学利用、区域封存安全性评价、生物质负排放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碳中和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与创新支撑体系、碳中和进程重大治理策略、全球气候治理关键问题与应对等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示范应用,设置了17个研究方向。在相关成果推广方面,建成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发布并推广“二氧化碳的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等CCUS适用技术。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提升,企业积极性得以更多释放,在CCUS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成果,全流程、集成化、规模化的CCUS示范项目相继落地。2021年8月,中国海油正式启动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实现了我国海上CCUS“零突破”;2022年1月,我国首个大规模百万吨级CCUS项目“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全面建成,是国内最大CCUS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和标杆工程。另外,我国还在规划更多百万吨级CCUS项目,从项目规模上看还将进一步扩大,并纳入更多的相关行业参与。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总体部署,营造有利于CCUS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CCUS示范项目实施,配合有关部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CCUS技术发展和示范,探索将CCUS减排量纳入我国碳市场交易的可行机制等。积极配合科技部,组织“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协调开展CCUS相关技术研发等专项的立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相关科技平台建设与技术推广,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与国际合作。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 系 人:生态环境部气候司 李文杰
  联系电话:13693575995
  生态环境部
  2022年6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