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利用数字化技术助力低碳城市发展”的提案,由我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能源局、林草局共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数字引导和标准规范建设,开展数字化低碳试点示范工作
您所提出的加强数字化技术助力低碳政策引导,探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在低碳场景的研发应用等建议,对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助力低碳发展,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报请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推进绿色数字中心建设,提升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推动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已制定并印发实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交通运输部印发《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充分挖掘数据资源潜力,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综合开发和智能应用等任务。二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印发《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推动城市交通智能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水平,推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出行服务领域的应用,构建城市交通运行监测与信息服务平台。工信部面向重点装备制造、原材料行业建设碳达峰碳中和服务平台,统筹绿色低碳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探索开发建设绿色低碳技术验证平台、低碳产品检验检测平台和产品碳核算基础数据库,助力行业“双碳”管理效能。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工作。2010年以来,我国陆续开展了三批低碳省市试点,包括10个低碳省(市)和77个低碳城市,涉及31个省(市、区),涵盖5个计划单列市。鼓励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相关研究,探索符合本省市实际情况的低碳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低碳试点体系。试点地区积极落实各项目标任务,在低碳发展规划、绿色低碳发展配套政策、低碳产业体系、数据管理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大量经验。部分试点城市已经探索通过大数据、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推动控制碳排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好各项规划中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提升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管控水平,继续发挥好低碳试点示范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低碳试点省市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
二、关于推动城市双碳大脑建设,提升政府精准监测能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是“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正如您所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碳排放精准高效管理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近年来,相关部门持续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城市低碳发展,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1年9月以来,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行动计划”,围绕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化转型、发挥绿色化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3个方面部署了若干重点行动,推动实现构建城市运行绿色化转型监测体系、全面倡导数字化绿色化生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下一步,将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双化协同”。组织“双化协同”试点。强化“双化协同”监测评估和督促落实,加快建立监测体系,推动监测和评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建设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中央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在卫生健康、教育、养老、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社会实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规律。2021年,为进一步将社会实验与各地治理实践紧密结合,设立了10个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和82个特色基地,推动搭建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场景,对智能社会的运行模式、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开展探索。下一步,将指导和督促城市管理、环境治理等领域各实验基地建设方案,在探索经验和总结规律中同步推进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落地实施,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三是推动交通领域碳排放相关数据资源共享。交通运输部已初步实现能耗统计数据、行业相关监测数据的共享和汇聚,有效支持交通运输能耗及碳排放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为相关部门实现碳排放数据动态监测、碳减排潜力评估和碳达峰预测提供数据支撑。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深入推进绿色出行,加强交通运输大数据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应用。四是推动数字化技术落地应用。水利部将“整合建设节水管理与服务系统”作为“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要求整合节水相关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搭建区域与行业节水潜力评估、用水效率评价等模型,构建节水管理与服务平台,强化用水总量与强度双控信息化管理。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加强用水量、用水强度等节水相关信息的动态采集,推进跨行业节水数据共享,加快建设节水信息数据库与管理服务平台。
三、关于实施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是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
我们积极支持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宣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部积极宣传普及气候变化相关知识,鼓励公众参与。自2013年起,生态环境部每年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取得良好效果。公众气候意识逐渐提高,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此外,生态环境部每年公开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向社会披露过去一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进展,2021年国新办还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有力宣传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效。二是推动数字化助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部鼓励各地开展碳积分、碳普惠、碳足迹管理等制度探索,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普宣传、决策咨询、技术培训、气候扶贫等工作。林草局开发了“林草资源图”APP,为社会公众查询森林、草原、湿地等资源数据提供方便,并为基于林草碳汇综合监测成果的“全国林草碳库一张图”建设,以及林草碳汇资源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奠定了基础。交通运输部等12个部门和单位印发《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在全国100余个城市组织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把城市公交和慢行出行信息化、鼓励城市客运信息系统建设等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并将公交来车信息预报率和非现金支付服务等作为考评指标之一。同时,指导各地探索绿色出行碳普惠相关工作,如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MaaS 出行 绿动全城”行动,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三是积极打造绿色消费场景。国家能源局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节能低碳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完善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等推广机制,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为重点,鼓励建立家庭用能智慧化管理系统。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全国低碳日”、六五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持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普宣传,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同时通过发布年度报告、开展常态化宣讲宣传等方式,不断扩大应对气候变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2年9月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