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明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流域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预警平台 精准守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提案”,由我部会同科技部、水利部共同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18年4月25日在湖南岳阳考察时作出“继续做好长江保护和修复工作,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湖南地处长江中游、坐拥“一湖四水”(洞庭湖,湘江、资江、沅水、澧水),全省96%以上的国土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稳步推进,但仍存在短板和不足。您提出的建设流域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预警平台建议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于推进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完全赞同、积极吸纳,并且一些工作按照上述建议思路开展,取得初步成果。
一、关于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
(一)研究制定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的顶层设计
我部高度重视湖南省“一江一湖四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按照“统筹考虑长江流域、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的原则,重点将长江、湘江、资江的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直接纳入我部印发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要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水生态考核监测与评价,以促进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生生物多样性提升为核心目标,构建指标框架统一、流域特色鲜明的水生态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包括“一湖四水”在内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二)启动实施长江水生态监测试点
按照《规划》要求,2022年4月,我部印发《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方案》,在长江流域考核水体全面开展水生态环境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水生生物、水生境、水环境和水资源四大类,为湖南省的“一江一湖四水”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三)持续加强“一江一湖四水”水环境监测
长期以来,我部一直将“一江一湖四水”水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年度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目前,包括“一江一湖四水”在内的水环境监测工作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湖南省行政区域内,设置国控断面156个,省控断面534个,建有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66个、省控水质自动监测站209个,形成了采测分离人工监测和水质自动监测相结合的监测模式,有效监控并科学反映水体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
(四)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
水利部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基于全国水利一张图和河湖遥感本底数据库,加快推进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岸线规划分析成果、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信息上图入库,推进河湖疑似问题的智能识别、预警预判,实现河湖动态管理。
二、关于加强科技支撑,建设智慧感知系统,提升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效率
(一)开发管理和技术应用系统有效监管河湖“四乱”问题
为有效监管河湖“四乱”(乱占、乱建、乱排、乱堆)问题,水利部开发了全国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支撑河湖水域岸线清四乱的报送、统计和监管等工作,并且研发了相应技术应用平台,建立从发现问题到问题整改复查的全程闭环管理机制。该平台应用多源遥感影像主动发现疑似问题线索,利用高分遥感影像和多时相遥感影像明确疑似问题,利用APP、无人机等手段进行现场核查确认问题,采用最新时相的高分遥感影像与历史问题影像对比复查整改效果,实现对侵占河湖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有效提高河湖监管的数字化、智慧化、精准化。
(二)开展重点流域水质多特征溯源图谱研究工作
为建立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多特征溯源图谱,更好支撑污染源溯源工作,我部在科技部支持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其中,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牵头的“长江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攻克多手段、多尺度水生态环境监测系列新技术,构建起有毒有害污染物筛查技术,提出有毒有害特征污染物清单,为污染溯源监测的标准化、业务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开展智慧感知系统研究工作
1、试点建设全省智慧监测系统
为全面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智慧化水平,探索智慧感知系统建设路径,2022年2月我部印发《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湖南省作为省级试点单位,明确试点建设“全省水环境大数据联网监测和预警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其中,“全省水环境大数据联网监测和预警系统”将对水环境中的污染因子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并以湘江支流-耒水流域为试点建立起全省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将依托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互联网+监测”模块,有效打通各环境要素和各个现有环境监测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对多源数据融合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展示。
2、开展智能感知手段研究
“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专门设立了“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专项,研发无人机传感及视频图像智能识别元器件和“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传感监测设备,建立基于卫星遥感、雷达和移动设备的高效、低成本、网格化、智能化观测感知网络。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技术,开发基于5G和卫星互联网的实时感知数据同步传输技术,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融合的监测、评价和监管技术体系,形成相应的技术规范。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
切实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我部配合财政部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可安排5%的资金用于能力建设。此外,我部会同金融机构、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支持和鼓励采取EOD、PPP等市场化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重大生态环境项目。
注重加强科技支撑。2018年,我部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按照“1+X”模式,联合全国269家优势科研单位、近5000余名优秀科研工作者,成立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建立“包产到户”的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机制,形成“大兵团联合作战”的科技攻关模式。2022年,为进一步加强对沿江地市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指导,我部组织开展第二期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选派专家团队长期驻点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和常德市,开展驻点跟踪研究与帮扶,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一市一策”综合解决方案,协助地方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支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强化部门联合监管。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部门研究制定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水生境保护”“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为支撑的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包括洞庭湖在内的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利部积极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河湖健康评估和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的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一是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一江一湖四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对接国家战略,不断完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二是积极支持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生态环境智慧监测预警项目立项,提高监测智慧化水平;三是切实增强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支持力度,创新科研组织实施机制,加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支持力度,加强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精准守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2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