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碳监测评估体系的提案”,由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中科院和国防科工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的温室气体监测体系
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制定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摸清家底、识别关键排放源的基础。规范、准确的碳排放监测评估体系是做好我国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碳排放核算体系。在国家层面,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各缔约方需提交气候变化国家信息通报,其中包括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按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通用指南,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主要采用的是核算方法,温室气体监测可作为校验清单核算结果的辅助手段,但目前其不确定性还较大。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先后编制并公布了1994、2005、2010、2012和2014年共5个年度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并于2009年启动了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能力建设和试点编制工作。“十二五”时期以来,碳排放强度下降率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一项约束性指标,并同时分解落实到省级人民政府,开展全国及省级年度碳排放强度下降核算。在企业、项目和设施层级,先后发布了24个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组织电力、钢铁等重点排放行业企业报送2013-2020年碳排放报告。
二、关于加速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应用与标准研究
按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工作安排,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卫星遥感高精度连续测量等监测技术的应用,支持有关研究机构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等基础研究。基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中科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战略行动计划》),将依托现有野外台站网络优势,进一步加强野外观测能力建设,联合国内外力量,构建基于地基、空基和天基一体化立体监测示范体系,获取我国乃至全球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碳库储量、温室气体通量和温室气体浓度三大变量的高精度监测数据,提升我国碳源汇监测能力。
国防科工局按照《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的部署要求,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积极推动高光谱观测卫星、大气环境监测卫星、高精度温室气体综合探测卫星等立项研制,逐步构建我国温室气体探测卫星体系。
科技部组织编制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部署研究碳汇核算中基线判定技术与标准、基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反演的碳汇核算关键技术,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部署了“下一代全球碳监测卫星与应用示范”任务方向,将在“十四五”期间面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多要素、多尺度、多圈层的高精度一体化碳监测、高精度高时效处理与应用等技术瓶颈,建立“自上而下”碳排放清单校核方法体系,实现高稳定、高时效、多要素、高精度碳监测示范,形成全球碳盘点和我国区域与行业热点碳核查技术与全链路应用能力。
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将继续有序开展碳排放监测评估工作,持续提升碳排放监测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温室气体探测卫星体系,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三、关于深化国际科技合作
深化温室气体监测与评估的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增强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长期话语权。《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碳排放核算领域国际交流,积极参与碳排放国际标准制定。根据《战略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将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科技新兴国家在大气科学、碳收支测算方法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等平台,提升相关领域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提升我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水平,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为我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