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白洋淀上游流域林水一体化建设的建议”,由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对于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指导河北省和雄安新区统筹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工作,推动白洋淀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诚如您所言,白洋淀在京津冀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中处于重要战略位置,我们赞同您所提关于加强白洋淀上游流域林水一体化建设的有关建议,并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
一、关于将白洋淀上游流域九条河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工程
白洋淀地处大清河流域“九河下梢”,源于太行山大清河水系的大小河流汇于此地形成扇状河网,其中潴龙河、孝义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白沟引河等河流直接入淀。“十三五”以来,我部联合相关部门全面推进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一是加强污染源头管控。严控工业污染源,取缔大清河上中游流域散乱污企业3万余家,封堵入河入淀非法排污口1.3万个。严控农业污染源,在沿河沿淀1000米范围设立化肥农药禁施区,取缔水产养殖741处。严控旅游污染源,将白洋淀景区1328艘燃油营运船舶替换为清洁动力船舶,推动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对景区航道垃圾实行网格化清洁管理。二是加大截污处置力度。大清河上游入淀河流沿线城市建成区雨污分流全部改造到位。完成78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垃圾厕所一体化治理,将淀边原直排入淀的57座小型污水处理站尾水导排至淀外资源化利用,流域市县生活垃圾实现收运体系全覆盖和新增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实施入淀河道治理。开展大清河流域河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整治,有效维护了白洋淀及上游河道生态环境。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1年的Ⅲ类,达到1995年以来最好水平;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引河等4条主要入淀河流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
目前,我部组织编制的“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海河流域按照“一淀五湖,两带三区,六廊十源”空间布局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其中“一淀”即白洋淀,“六廊”之一即为九条河所在的大清河流域。下一步,我部将配合国务院有关部门与京津冀等相关省市,支持大清河流域各省市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创新和完善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努力打破行政分割、破除利益藩篱,共同推进流域协同治理。
二、关于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政策资金支持
“十三五”期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和我部启动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通过竞争性评审分三批遴选了25个试点项目。其中,河北京津冀水源涵养区、雄安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纳入试点,中央财政累计下达奖补资金40亿元,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四五”以来,国家林草局牵头编制的《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中设置了“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及白洋淀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提出“加强雄安新区周边和白洋淀水系连通治理,开展大清河绿色生态治理”等。中央预算内已累计安排投资55.8亿元,支持河北省开展重点防护林体系、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了工程区自然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中央财政已安排河北省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1.6亿元,支持开展白洋淀流域顺平县七节河水生态修复、博野县沙河灌渠生态湿地建设、涞水县拒马河大沙地断面上游河流岸线自然生态缓冲带建设等项目实施。
下一步,我部将配合相关部门结合规划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在资金安排、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白洋淀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指导河北省围绕本地区主要水生态环境问题,积极谋划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共同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逐步实现“清水下山,绿树傍岸,一路润泽直到淀”的目标。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2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