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130号建议的答复

2022-09-21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2-09-21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欧阳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土壤治理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基础水平的建议”,由我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采取系列有力措施,依法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管控、源头防治,着力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您在建议中提出重视对农田土壤受污情况的普查、尽力减少企业排污对土壤的污染等工作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吸纳,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深入推进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一、相关工作进展
  (一)完成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根据《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经国务院批准,我部会同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开展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摸清了我国耕地土壤污染状况,初步查明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目前,农用地详查成果已经在相关部门共享,各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并因地制宜采取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实现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目标任务。
  (二)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十三五”期间,我部在9个省份部署开展了成因排查试点,深化了对耕地土壤污染的规律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排查工作指南,以及耕地土壤重金属输入输出因素调查监测技术要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污染溯源”的要求,在重点地区部署开展成因排查工作,要求聚焦污染溯源,以重金属镉为重点,对影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输入因素和输出因素进行调查监测,识别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
  (三)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我部组织各地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930多个,超额完成减排目标。2018年起,部署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三年行动,累计排查涉镉企业1.3万多家,把2200多家污染源纳入整治清单并按计划完成整治。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协同配合,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耕地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全面落实耕地分类管理制度。配合农业农村部等有关部门按照“分类施策、农用优先,预防为主、治用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制度。针对安全利用类耕地,主要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如改种不易吸收重金属的农作物,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者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退出食用农产品的种植。截至目前,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五)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十三五”以来,我部联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深入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动各地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重点任务。截至2020年底,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和40.6%。同时,要求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利用率达到43%以上。加强高毒农药管理,已对52种高毒高风险农药采取淘汰或禁用管理措施,高毒、剧毒产品占比不足1%,并计划2024年底前分期分批对克百威、灭多威、涕灭威等6种高毒农药采取淘汰措施。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持续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土壤重金属问题突出区域为重点,深入开展耕地污染成因排查,精准识别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因地制宜采取源头治理、切断传输途径等措施。聚焦重有色金属等矿区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物大排查,分阶段治理,逐步消除存量。深入开展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集中解决一批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突出污染问题。
  (二)严格落实分类管理制度。配合农业农村部指导地方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针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加大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降低;针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指导各省份制定“十四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全面落实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措施,有效管控耕地污染风险。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督促各地探索建立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工作体系。配合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科学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聚焦重点区域,确定技术路径和主要措施,扎实做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精准施药、绿色防控等重点任务。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2年9月21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