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你们提出的“关于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美丽湾区建设”的提案,由我部会同科技部、自然资源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该提案系统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建立跨境保护合作机制、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建立生态监测评估预警平台等3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美丽湾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所提3方面建议,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打算如下。
一、建立保护合作机制,维护大湾区生态安全
一是科学谋划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组织编制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建立健全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放在突出位置,共同研究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推动开展建立大湾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平台,共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建立大湾区野生动植物保护联盟;推动粤港澳三地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完善三地既有合作小组、合作会议等平台,加强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事宜的联系、推动和协调;推进内地与澳门签署新环保合作协议相关事宜,积极考虑在合作协议中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内容。
二是研究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科研项目。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城市群生态系统、南海典型海岛海洋生态系统、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繁育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依托“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研发了一系列受损生态空间综合修复和服务功能提升技术;构建了珠三角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数据资源中心以及生态监测评估预警平台,实现了对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快速预警、响应与协同管理;构建了基于微生物的珊瑚礁生态修复、礁区三维重构、造礁石珊瑚苗圃等关键技术,研发了保育区划定技术及关键生物甄选技术,中层水珊瑚苗圃及底播放流技术,实施了修复受损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并在珠江口担杆镇海岛等建立示范区和示范推广区。
三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指导广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开展入海河流及排污口综合整治,加强港口船舶及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防范近岸海域环境风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制订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强化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是系统谋划大湾区综合整治,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将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纳入《“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国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大湾区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实施入海河流消劣、入海排污口整治和海上排污综合治理,开展芦苇、碱蓬、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综合实施退围还湿、自然岸线恢复修复、人工岸线生态化改造、滨海湿地生态补水、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物种流通廊道畅通等工程。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引导建立健全跨地区、跨行业的协调与合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海岸带规划及管理委员会,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功能布局协调一致。
二是推进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共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实施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大湾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管理平台,共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完善生物物种资源出入境管理制度,建立本地物种和特有种标本库、基因库,加强基因多样性保护。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在红树林资源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合理确定红树林适宜恢复地,扩大红树林面积。
三、强化科技支撑,建立生态监测评估预警平台
一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持续开展珠江口、大亚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及健康评价,将监测评估结果公开发布在《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加强大陆自然岸线保护修复与监管,将贯彻落实围填海管控政策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围填海等活动的监管及岸线整治修复。整合提升大湾区沿海城市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优化配置监测资源,构建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海洋监测评估预警联动机制,推进三地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深度合作。完善生态环境质量定期会商制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监测一体化建设。
二是开展海洋生态调查和评价。在粤港澳大湾区及邻近海域开展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生态系统调查,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近海典型生态系统监测和赤潮早期预警监测。通过长时间序列数据,客观反映海洋生态现状和变化情况,为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支撑。
三是研究建立生态监测评估预警平台。部署了“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研制与生态物联网示范”等项目,实现了立体组网观测与生态信息集成的物联网关键技术,建立了智能化、可视化、定量化和精准化的区域动植物多样性监测。针对红树林、海滨湿地保护及其生物多样性目标设计等方面,研发了滨海湿地多尺度水文-生物连通修复技术体系,绘制了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潜力图,为国家海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开展大湾区生态质量监测评价,探索建立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整合各级各类环境质量、自然生态和污染源监测等数据,共建大湾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指导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一是推进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指导大湾区以“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统领,深入开展珠江口及邻近海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促进大湾区人与海洋和谐共生。二是加大海洋生态调查和评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标准修订力度,不断提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评估,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推动构建区域协同监测网络,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1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