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鸣等2位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的提案”,由我部会同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维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同时青藏高原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2011年,国务院印发《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态环境监管和科研能力,建设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各部门高度重视青藏高原保护工作,通过加强生态和气候观测、开展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积极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适应工作。
你们提出青藏高原仍存在“多圈层综合观测不足、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不够、灾害风险预估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反映了当前我国青藏高原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现实情况。我们原则赞同你们关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的相关建议,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对我们谋划下一步工作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关于青藏高原生态气候变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建设
在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站网布局方面。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和气候气象观测工作。生态环境部积极开展了生态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状况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监督、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工作。2019年,开展“十四五”国家空气和地表水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工作,于2020年印发《“十四五”国家空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置方案》。青海设有12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青海作为责任省份或共同责任省份之一的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37个;西藏设有18个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西藏作为责任省份或共同责任省份之一的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50个。组织开展2015—2020年全国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编制《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报批稿)》等11项标准,指导西藏、青海等省份开展工作。持续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并对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份2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估。2011年以来,在青藏高原地区组织开展包括鸟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在内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配合自然资源部,指导西藏、青海等省份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基础调查(试行)》等七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国气象局按照2500米海拔高度为界,在青藏高原区域设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49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7个、国家天气雷达站10个、省级气象观测站1173个,其中218个气象观测站开展冰冻圈相关要素观测,基本建成满足全国气象和气候预报服务需要的气象观测网。通过气象卫星开展植被状况、水体等遥感监测,并进行与区域荒漠化评价、森林草原火灾等生态气象有关的灾害监测。2021年出台《青藏高原冰冻圈与生态观测站网布局设计方案》,从冰冻圈观测、生态系统气象观测和高原关键基础设施区域冰川灾害监测等三个方面明确站网布局。
在提升高原气候变化预警与应对能力方面。中国气象局升级改造青藏高原重点省(区)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系统,建成基于智能预报、灾害风险等大数据的风险预警业务系统;建立灾害隐患点的分级标准和制度,完善灾害风险预警阈值指标、模型和算法,预警产品时空分辨率提升到5公里、12-24小时。组织青藏高原重点省(区)8个试点市(县)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编制适用于本省的普查技术细则和实施方案,形成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图件成果,并基于成果完善青藏高原地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精细化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二)关于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与科学评估
在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和机理研究方面。科技部组织开展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门设立“气候变化与西风—季风协同作用”“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高原气候资料稀缺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应对”等专题进行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中国气象局持续开展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组织实施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并在高原天气、气候研究方面开展了长期监测研究,在青藏高原短期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监测诊断、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研究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在气候变化及极端灾害的影响和风险评估方面。2013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撑方面提出并组织实施开展重点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加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系统开展气候变化科学基础研究等相关举措。科技部组织研究分析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形成气候变化极端灾害链风险的初步判断,建立冰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力支撑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通过调查川藏铁路灾害本底,基本查明相关山地灾害形成机理并建立数据库;对高原极端天气气候进行观测,研究其对道路工程影响,探明青藏高原沿线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风险。中国气象局大力推进青藏高原区域铁路、公路、水电站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风险评价工作,促进科学选址、有序建设、有效运营。
(三)关于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在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方面。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优化监测网络和作业布局,构建空地一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体系,并在祁连山开展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加强云物理科学研究,充分利用祁连山、三江源、天山、贺兰山等山区空中水汽条件丰富等有利条件,开展常态化生态修复作业。先后开展4次全国范围风能资源普查和全国太阳能资源评估,得到包括青藏高原在内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图谱,为西部高原地区发展清洁能源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生态环境部配合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四川、西藏、青海等省份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包括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四川广安华蓥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拉萨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等,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2020年,配合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赴青海省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工程实施,青海省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稳步推进,退化草原、黑土滩、沙漠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国家林草局建立五年为周期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调查监测评估制度并已完成五次调查监测评价,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2020年中央财政在青藏高原涉及6省区安排约5.4亿元支持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相关项目,开展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份泥炭沼泽碳库调查。
二、下一步工作设想
我们围绕提案相关建议,结合工作现状,对下一步青藏高原保护工作提出以下设想。
一是推动构建青藏高原生态气候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加强气候变化数据信息集成和共享,强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方面影响的监测,提高灾害风险早期预警能力。统筹谋划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生态气候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在有关部门现有观测站网基础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布局、填补空白,加强自动化观测和冰冻圈观测站建设,全面开展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地区影响的观测工程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青藏高原水源地生态监测和冰湖溃决、融雪性洪水及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处置,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开展青藏高原地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和大数据挖掘应用,建立健全气候变化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完善、高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应急救援体系和物资保障体系。加强灾害分析和信息公开,开展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
二是进一步深化青藏高原敏感区气候变化机理研究与科学评估工作,推动有关部门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机理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研专项。生态环境部将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和科技支撑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任务举措并推动落实。科技部将以第二次青藏科考为契机,聚焦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加强演化机理等基础研究,重点解决资源承载力、灾害风险等方面问题,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和跨区域科研协同攻关,并推动科考成果应用。中国气象局将围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机理、气候变化预估与气候风险预估、极端事件检测归因、冰冻圈变化影响评估、高寒区气候变化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等重点方向开展研究,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和极端事件影响评估。组织做好川藏铁路沿线地区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加强气候变化对铁路系统影响及对策研究,为川藏铁路规划建设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灾害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三是进一步推进青藏高原气候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充分利用青藏高原暖湿化短期内带来的相对有利的生态环境“窗口期”,助推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部将积极落实生态保护任务,继续开展青藏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支持西藏、青海等省份完成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遥感调查评估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配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保护工程试点,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继续推动青藏高原地区“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工作。编制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将青藏高原作为重要区域进行重点关注,联合相关部门明确未来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提升青藏高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发挥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成果效益,推进西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立项工作,进一步加强青藏高原区域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加强重大规划、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能力建设,推动各部门对接,积极开展相关重大基础设施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面向国家碳中和愿景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风能太阳资源精细化评估,提升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报和灾害预警能力,指导藏区气象部门加强与当地能源、电网等部门的合作,做好地方气候能源开发利用气象保障工作。国家林草局将继续推进青藏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和沙漠化治理工作,加强林草领域应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能力。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1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