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246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0-09-19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0-09-19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农工党中央: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雄安新区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由我部会同 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其水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雄安新区人居环境安全,对于雄安新区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赞同你们所提关于加强白洋淀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建议,并将联合相关部委在下一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
  一、关于以节约用水为前提优化水资源配置
  白洋淀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农业用水占比大,地下水超采严重,造成部分入淀河流干涸断流,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国家有关部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狠抓农业、工业、生活领域节水,不断提升雄安新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一是先后印发《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关于开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节水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组织河北省对用水定额全面评估,开展节水型企业、节水型高校等各类节水载体建设,指导督促雄安新区对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开展节水评价,推动形成节约用水良好风尚。二是按照《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严控农业种植和灌溉面积发展,采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耕地休养生息等措施,压减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量。三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我部正配合发展改革委研究起草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为重点,通过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价格政策,促进再生水循环利用。
  在深化节水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会同河北省、雄安新区,积极推动建立白洋淀多水源-多目标-多情景的生态补水长效机制,恢复河湖生态流量,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方案》提出,通过多水源联合调度,在保障城乡生活生产正常用水的前提下,对完成清理任务的河湖,相机实施生态补水。2018年以来,有关部门及地方积极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引黄、上游水库及沿河再生水等多水源对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截至2020年6月底,累计对白洋淀生态补水5.9亿立方米,初步缓解了白洋淀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同时,水利部印发《第一批41条重点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目标》,明确白洋淀十方院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目前正在组织河北省制定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加强白洋淀生态流量管理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白洋淀流域水资源节约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推动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工业利用和生态补水等;加强对海河流域内白沟引河、唐河、瀑河等水资源过度开发类型河流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生态修复问题的研究,科学制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相关工作。
  二、关于以全面控源为手段深化水污染治理
  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指导河北省及雄安新区加强白洋淀及周边地区污染源综合治理。一是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依法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2017-2019年累计排查整治企业13566家,其中关停取缔10768家,羽绒制品等重点监管行业企业通过采取外购成品绒等措施,全部取缔了产生污水的工段。二是加快补齐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上游流域保定、石家庄、定州完成污水管网改造180公里,封堵白洋淀淀区范围内生活污水排污口3000多个,对89个排放不达标的污水处理站污水进行转运,正在开展78个淀中村、淀边村污水、垃圾、公厕等环境问题一体化综合系统治理先行项目。三是规范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378家,其中取缔关停343家,35家已建成粪污综合利用设施,取缔围堤围埝、围网及沟壕水产养殖,减少养殖面积10万亩。四是稳妥开展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加强监督管控,加密监测分析,切实减轻工程实施对水体的扰动,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在上述治污措施的有力推动下,白洋淀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指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白洋淀湖心区水质类别为Ⅳ类,入湖区水质类别为Ⅴ类,同比提升1个水质类别;主要入湖河流府河安州断面水质类别为Ⅲ类,同比提升2个水质类别。与2016年相比,白洋淀淀区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浓度分别下降11.9%、21.2%、57.2%和24.1%。
  下一步,我部将通过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督导督察相结合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综合督导机制,支持河北省、雄安新区精准识别白洋淀流域水质变化情况,完善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的工作机制,深入推动白洋淀流域污染减排有关工作,在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排水管网提质增效、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关于以生态扩容为目标保护恢复水生态
  在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等方面。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2017年以来,我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河北省及雄安新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制定,将生态功能重要和敏感区域纳入并严格保护,明确白洋淀淀区内外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比例和空间范围,并纳入《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在此基础上,立足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定位,指导地方开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工作,提出流域总体准入清单和环境管控单元的差异化管控清单,通过构建流域生态环境分区差异化管控体系,为提升流域环境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清除非法挤占岸线建筑方面。2019年,雄安新区133处河湖“四乱”问题被纳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主题教育专项整治范围,其中,白洋淀119处围堤围埝内渔业养殖已全部退出,后续待底泥达到环保要求后将予以拆除,恢复河湖水系自然联通。
  在实施生态修复等方面。2017-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白洋淀湿地保护资金1亿元,实施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保护项目,开展鸟类栖息地、台田景观等生态修复,以及淀内围堤围埝清除和退耕还淀,淀区水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得到一定恢复。我部还配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将雄安新区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第三批试点名单,已累计下达基础奖补资金18.3亿元。
  下一步,我部将联合有关部门,指导雄安新区在巩固减排成效的同时,将“生态扩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成雄安新区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和勘界定标有关工作,推动生态保护红线精准落地;开展白洋淀流域水生态调查评估,推动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在排污口下游、入淀河口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修复环淀沿河缓冲带,逐步提升淀区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努力将白洋淀打造成为“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
  四、关于完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
  在统一规划方面。协调指导河北及雄安新区构建包括白洋淀治理保护在内的总体规划体系,201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目标和任务;2018年12月,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要求强化白洋淀生态整体修复和环境系统治理;2019年1月,河北省印发实施《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进一步对白洋淀修复与保护作出具体安排。
  在统一标准方面。为加强对白洋淀所属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河北省制定《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划定核心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和一般控制区,雄安新区属于大清河流域核心控制区,对标北京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
  在统筹资金安排方面。2017年,安排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亿元,支持雄安新区开展“洗脸工程”;2019年,安排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亿元,重点支持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2020年,下达两批雄安新区建设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35亿元,优先支持雄安新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和白洋淀生态建设项目。
  在联合执法等方面。目前相关省市已建立白洋淀流域跨省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联合环境执法等机制,不断完善区域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下一步,国务院相关部门将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在资金安排、项目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加大对白洋淀保护修复的支持力度,为逐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雄安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0年9月19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