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少敏等6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培育生态文化,推进环境教育立法的建议”,由我部会同教育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环境教育是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公众有序参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基础和先导作用。环境教育法制化是规范环境教育进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保证,对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我部和教育部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开展相关工作。
一、积极推动环境教育立法工作
我部高度重视环境宣传教育和环境教育立法工作,推动将环境宣传教育纳入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为推进国家和地方环境教育立法工作,我部先后组织开展了《环境教育法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环境教育立法实践》《环境教育立法调研论证》等研究,对国内外环境教育立法情况、基本进展及实施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同时,配合全国人大环资委开展环境教育立法专题调研,围绕环境教育立法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指导、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分别于2011和2012年相继出台省级环境教育条例。洛阳市、哈尔滨市分别制定了环境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重庆市、厦门市正在积极推动地方性环境教育法规制定。相关研究及地方立法实践为环境教育立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
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以来,教育部认真做好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加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一是制定相关专业标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全国已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和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类2个专业类,其中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科学、农业环境等4个专业;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专业。为加强专业质量建设,教育部于2018年1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适应自然保护和环境生态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要热爱自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自然保护方面的知识能力;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掌握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力。二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启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作用,引导高校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首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入选国家级本科一流专业建设点。三是大力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教育。推动学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2015年4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组织认定了《环境学基础》《环境科学概论》《环境污染事件与应急响应》《环境健康》等9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和社会大众在线学习。2018年5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倡议成立了“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目前,已有147所院校加入“联盟”。通过紧密合作,资源共享,高校联盟共同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讨论,共同推进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建设、系列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带动和引导全民生态文明教育。
三、联合学校、企业等各方资源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
主题活动:自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与中央文明办连续3年联合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系列活动,评选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等,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引导社会公众从自我做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举办“百所高校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调动广大青年学子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青年学子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主动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取得积极成效。
科普活动:常态化组织校园科普活动,编写出版《小学生环境教育知识读本》《中小学环境教育案例》等读物,普及生态环保科学知识、推广环境教育优秀案例。开展“大学生在行动”科普活动,2016年以来,全国共有百余所学校5000支小队,4万余名志愿者,走进全国万余村庄开展科普活动,共发放环保科普和健康知识挂历百万份,直接受益农民超过百万人次。
实践活动:聚焦水、固体废弃物、能源与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塑和禁塑等环境议题,“十三五”期间持续开展了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项目、青少年垃圾减量项目、万科无废校园项目、自然学校、环境小记者项目等,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鼓励他们开展调查研究、发明创新等环保实践行动,通过他们带动周边的公众加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让青少年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实践者。组织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组织青年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提高青少年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下一步,我部和教育部将继续支持地方和国家环境教育立法实践,围绕环境教育立法继续配合立法机关做好研究论证工作。
感谢你们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0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