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7865号建议的答复

2020-10-26 来源:生态环境部

2020-10-26 来源:生态环境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张秀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的建议”,由我部会同科技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立足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遏制了污染加重趋势,保障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您的建议指出了当前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中存在的有关问题,所提建议针对性强,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赢净土保卫战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关于加快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
  (一)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我部综合土壤污染类型、程度和区域代表性,针对典型受污染农用地等,分批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比选形成一批易推广、成本低、效果好的适用技术,编写《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手册》;研究起草《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农业农村部优化农业科技资源布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人才等要素向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绿色发展领域倾斜,加强耕地污染防治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计划,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作物,组织百名专家对接10个重点区域,“一域一策”跟踪服务,精准解决区域性耕地污染问题;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化肥减量增效、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等科技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企联合,着力解决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瓶颈问题;发布10项重大引领农业绿色技术,遴选推介100项优质安全、节本高效、生态友好的主推技术。
  (二)鼓励农户选用有机肥料和农药。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化肥并增加有机肥施用,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9.8亿元,支持重点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区域重点向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倾斜,试点作物向其他节肥潜力大的园艺作物和优质大田作物拓展。同时,集成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技术补贴、物化补贴等方式,支持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施用有机肥。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组织,加快有机肥应用,促进种养结合,实现果菜茶提质增效和资源循环利用。
  (三)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农村部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持续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在300个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集成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肥水管理与品种等措施统筹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加快构建化肥减量增效长效机制。在175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集中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模式,开展有机肥统供统施等社会化服务,促进果菜茶提质增效和资源循环利用。创建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等绿色技术和新型植保机械,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据测算,2019年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39.2%,农药利用率达到39.8%,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4个和3.2个百分点,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第三年负增长。
  (四)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属县域和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域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下达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794.5亿元,其中分别下达滇桂黔三省59.75亿元、29.22亿元和58.24亿元,充分体现了中央财政对滇桂黔等生态功能区的大力支持。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工作,推进以降低农用地土壤污染物含量为目的的修复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将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支持有机肥使用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有机肥施用。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强化污染物迁移转化、土壤与作物污染相关性等基础研究,加快低镉吸收品种、治理修复产品等实用技术研发,深入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加强技术对接服务;加快新肥料、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实现化肥用量持续减少、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集中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模式,减少果菜茶化肥施用量;加快促进农药行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关于建立土壤保护与修复联合攻关科技专项
  科技部高度重视土壤污染治理科技创新工作。“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个重点专项,研究不同类型和区域土壤环境中各类污染物的产生与转化规律、防控与修复技术,研发先进的氮磷化肥和化学农药替代技术与产品。专项实施以来,研发高效镉砷同步钝化技术及新型材料,突破农田污染天地一体化动态监测网络构建技术,建成了“京津冀城乡一体化”“长江中下游”等示范区;研发一系列新型化肥农药替代技术与智能化施用装备,创制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生物杀虫剂与除草剂等产品,实现化肥减量施用12%、农药减量施用15%。专项成果提升了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水平,有效支撑化肥农药零增长,促进农田土壤环境保护。
  下一步,科技部将在“十四五”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布局中,加强农田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研发,创制生物有机肥和农药等新一代绿色投入品,创新农业废弃物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技术;在平台建设方面,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情况和优势科研力量分布情况,统筹考虑土壤污染防治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项目支持和平台建设提升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水平,为保障农业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三、关于推进有机肥料产业化生产
  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有机肥产业发展。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项目,采取物化补贴的方式,支持农民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积极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的有效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使用商品有机肥。推动实施“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重点研发专项,支持新型高效有机肥创制和产业化开发。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依托现有项目和专项,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新型有机肥产品创制和产业化开发,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四、关于建立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体的监管机制
  (一)完善法规标准体系,落实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我部及有关部门出台《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制修订《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导则》(NY/T 3499-2019)、《耕地污染治理效果评价准则》(NY/T 3343-2018)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和相关标准,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截至2020年9月,全国2487个县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
  (二)加强化肥农药市场监管。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2019年全国农资打假和监管工作要点》,围绕肥料、农药等农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对农资审批准入、生产源头治理、质量监督检查、农资监管能力建设等9个方面的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多管齐下推进农资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开展宣传培训,2019年“3·15”期间,组织制作农资打假专题节目,宣传打假维权知识。公布2018年全国农资打假典型案件,其中包括1起销售伪劣肥料、2起销售伪劣农药案件,对不法分子形成有效震慑,营造了打击假冒伪劣、维护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举办“2019年全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现场咨询活动”,面对面向农民开展宣传指导工作,普及法律法规和农资识假辨假常识,引导农民理性购买农资。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总结农用地安全利用与修复技术模式,分区分类建立完善安全利用技术库和农作物种植推荐清单,持续推进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根据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农用地重点地块监测、农产品检测、治理修复效果评估等,动态调整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深入开展化肥、农药等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利。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0年10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