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154号(资源环境类020号)提案答复的函
段青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中心”的提案,由我部会同中国气象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当前,蓝天保卫战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触及结构问题等深层次矛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阻力加大,科学精细化治理已经成为决胜蓝天保卫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大数据技术可对各领域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进而应用智能算法高效解决领域疑难问题,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科技利器。提案中关于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分析,采取科技手段查找问题,重拳出击开展专项整治等内容,与我部利用大数据精准防治大气污染、助力科学决策的任务目标是相一致的。
一、关于尽快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中心平台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要求,针对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分散,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综合支撑和公众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我部大力推进信息系统整合工作,力争通过打通生态环境相关企事业等部门边界,汇聚生态环境、产业、气象、交通、水利等多源海量数据,形成支撑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共享开放的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开发利用,为社会、政府、科研提供数据产品、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撑。
为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依托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我部开展了“大气环境科学综合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建设。该平台于2017年9月立项,严格遵照《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管理办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数据管理办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数据管理技术规定》等相关规定,整合全社会、跨行业的大气环境科学数据资源,依据先进的系统架构和信息化技术,完成了资源目录设计、业务系统集成、数据治理及优化、数据汇交与共享、数据可视化分析、安全审计等多功能模块开发与迭代优化,已于2018年2月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已完成空气质量、颗粒物组分、气象观测及预报、工业企业、源排放清单、标准规范六大类数据汇交;实现了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和汾渭平原11城市为主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颗粒物组分站点、气象站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口实时排放等数据的互连互通;现已采集结构化数据3.7亿条,非结构化数据22万个文件。
二、关于加快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开放和共享
在全面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基础上,我部建成了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对该平台进行持续升级,提升数据交换共享能力,引入中国气象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电网等外部数据,形成数据集中共享局面。围绕蓝天保卫战、重污染天气应急、环境监管执法等业务应用,开发数据接口395个,提供数据接口调用1900余万次,共享平台服务访问次数达到2961余万次,用户登录次数达到63037次。同时,我部在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传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涉及环境质量、污染源、环境管理业务、环境科技管理、环境保护产业、环境政务管理、环境政策法规标准等,为相关部委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依托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我部正在加快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开放和共享。一是制定分级、分权限的数据开放、共享管理规定。具体实施时由提供方根据数据的敏感性,明确项目共享、课题共享和不共享三级权限。大气环境科学综合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为28个课题组、39个驻点城市组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服务对象包括隶属多个部委的200多家研究机构。二是对各类数据的复杂存储格式及业务进行认真分析,充分解析、统一整合,变成可直接分析利用的EXCEL格式文件,实现可看可用,打破数据开放、共享的技术瓶颈。三是提供了包括数据接口、中间库和文件下载等多种数据共享方式,实现从KB级到TB级的一站式数据共享服务,响应了不同用户的精细化需求。平台自2018年上线以来,已累计提供共享服务3万余次,提供各类数据接口62个,完成17亿条的数据共享服务,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解读、大气管理综合决策、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等工作发挥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保障作用。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积极推进气象大数据在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在内的各领域的共享和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中国气象数据网共享数据量超过500TB,累计用户突破24万,累计访问量超过2.8亿人次,支持各类项目4600多项,惠及3600余家科研机构和政府、行业、国防部门;风云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用户覆盖近100个行业,95个国家,数据服务总量4.99PB。在服务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18年10月,《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总体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我部接入中国气象局包括地面、高空、气象卫星以及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报等数据产品,日数据量约122GB,向中国气象局共享了1717个国控站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双方跨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为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数据服务。
三、关于尽早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大数据应用
根据当前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和难点,大气环境科学综合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具备在线分析功能,开发了APP产品,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在线分析主要提供空气质量、特征污染物、污染源和气象要素的实时、同比或关联分析;APP产品提供了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达标分析、空气质量预测、污染成因、地图等数据的应用服务。我部与中央气象台定期开展半月、月度的空气质量预报会商。针对上合峰会、中非论坛等重大活动,提前分析研判大气污染气象条件,为精准高效防治污染提供决策支持。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持续推动数据资源集中。进一步整合部内数据资源,积极推动外部委数据共享,全面接入中国气象局共享数据,推进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相关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宽数据采集渠道,加大互联网非结构化相关数据采集和整理,对空间数据、地理数据和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逐步将污染治理技术和企业实时排污数据纳入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完善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在数据的“真、准、全”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数据质量。
二是大力推进数据共享服务。修订《环境保护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数据共享目录,制定《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数据共享管理。针对开放共享、打通数据壁垒的核心需求,打造大数据中心的用户权限与数据权限体系,营造数据所有者可控开放、精准渠道开放的平台环境,提供数据产品建设与发布的平台工具。针对污染防治中高效实时的数据使用需求,设计数据传输与共享协议,在协议层面做到结构化、精细化的数据描述,保证数据来源清晰、可检索、可获取,设计数据使用的高时效性API,以支撑污染防治各种数据应用场景。继续深化数据共享服务,将数据共享扩展到各级地方政府,使大数据在为科研发力的同时,更好地为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继续推进大数据应用。进一步挖掘当前污染防治工作和业务痛点需求,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环境模型、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深度研究边界层气象要素与雾、霾、沙尘、能见度以及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响应关系,围绕大气重污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机理,做好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提高雾、霾天气过程预报的精准度和预见期。基于动态的大气环流和人为污染物排放数据,利用当前先进的空气质量模型,建立重点区域、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逐小时、逐日动态评估,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治与局地减排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实现从排污企业、园区、县、市、省的逐级大数据管理,对恶臭气体排放单位和恶臭气体区域进行实时精确在线监控和预警,通过无人机的恶臭溯源技术,从源头控制和限制污染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保护健康,实现科技利民惠民。利用海量空气质量和气象历史观测大数据,开发重点区域的典型重污染过程智能案例库,支撑重点区域的重污染过程研判,为大气污染防治和预警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工具。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19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