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报道
环境日特刊-竹海深处探余村
时间:2017-06-05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打印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王雯 记者晏利扬

  初夏,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入目皆是美景。茫茫竹海掩映着村舍,青梅初熟,蔷薇蔓绕。村道旁,白墙黑瓦的民宿即将竣工,几个年轻人在脚手架边忙碌着。

  “我们都是村里的‘80后’,父辈原先在村里的石灰矿工作。后来矿厂关了,环境好了,家里就办起了农家乐。现在游客越来越多,就打算回村创业,将农家乐升级成高端民俗。”村民胡青宇介绍说。

  从尘土蔽日的采石开矿,到依山傍水的绿色经济,12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此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余村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山乡蜕变。在万物并秀的时节,记者再次来到这座天目山北麓的小山村,寻访背后的故事。

  总书记指明生态发展之路

  走进天荒坪镇余村“美丽家庭示范户”李俊贤家的独门小院,浓浓的书香味扑面而来。李俊贤正在教小孙女唱余村村歌,稚嫩的童声和着乡音,朴实动人。

  千年银杏,万顷竹海,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相映荷花,幸福家园……

  “作为村里的一名文化工作者,看着家乡这些年巨大变化,我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歌,希望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每个人的心田。”李俊贤告诉记者。

  记者翻开李俊贤整理的一摞摞报刊文摘本,里面是关于天荒坪镇近30年的报道。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打开了这座村落的记忆之闸。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为安吉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余村凭借3座矿石山及一座水泥厂,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首富村”。80%的村民从事和矿山有关的工作,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00多万元。

  然而,千疮百孔的山峦和灰蒙蒙的天空,也让余村人饱尝环境破坏的恶果。“烟尘漫天,开窗通风、室外晾晒衣服都是奢侈。果树被厚厚的粉尘覆盖,结不出果实,山笋也连年减产。”对于那段日子,林俊贤记忆犹新。

  2003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生态省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安吉开展生态县建设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对矿山水泥行业的治理。余村“村两委”痛下决心,陆续关停了矿山和水泥厂。

  然而村里的发展却陷入困境:集体经济收入断崖式锐减,几乎半数村民“失业”。出路在哪里?

  正当彷徨之际,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调研时来到余村。同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上以笔名“哲欣”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提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迷茫中的余村人如醍醐灌顶。变奏的音符在田野阡陌间奏响,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余村开启了生态发展的新篇章。

  书写绿水青山新传奇

  沿着村庄主路深入100多米,就是村里最大的农家乐——春林山庄。时值旅游旺季,前来就餐住宿的游客络绎不绝,山庄老板潘春林正忙得不可开交。趁着休息的间隙,他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生态致富经”。

  20多年前,潘春林在矿山上开过拖拉机,又在水泥厂运过货。矿山关停之后,村里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他抱着尝试的态度,将自家3间空房整理出来接待游客。

  “习近平总书记在村里座谈后,我就办起了生态山庄。很多人问我,‘卖风景’真能赚钱?”

  面对当年的质疑,时间给出了答案。如今,走过12个年头的春林山庄,已发展成响当当的农家乐连锁品牌。随着规模扩大,山庄与周边农户联合经营,日接待游客逾百名。

  “以前村里跑的是拉矿石的大卡车,如今跑的都是旅游大巴和游客,发展的路子,真是越走越宽!”为方便日益增多的游客,潘春林还和村里人一同开办旅行社、组建观光游车队。

  青山逶迤去,金山还复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引领下,余村大刀阔斧重新规划,小村被划为生态旅游、生态居住、生态工业3个区块定位发展。环境变化带来了勃勃商机,村里办起了农业采摘园,绿色有机果蔬成了城里人的“香饽饽”。原来卖石头的村庄,开始“卖”风景致富,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把树叶子变成了钞票子”。

  推动美丽乡村共建共享

  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村村优美。余村依托生态环境所改变的,并非一个村落自行发展的路子。它注定要超越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将绿水青山的理念发挥到极致。

  “落叶归根,反哺乡里,每个人都有浓浓的乡愁情结,但该以什么样的产品作为切入

  点呢?”“品牌和销售渠道如何建立?”“项目落地乡村,如何规避风险?”

  余村文化大礼堂二楼“两山”会址隔壁的教室里,一场由颐居美丽乡村服务平台举办的“乡村创客特训营”正在进行。

  “我们以‘互联网+’、共享经济模式与全民创客思维,连接政府、乡村合作社、投资商、乡村创客与城市居民,让村民变网商、村民变创客,促进村民就业与增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升级。”平台创始人何玥介绍。

  今年45岁的俞金宝早年在村里的矿山开拖拉机,从2013年开始经营“金宝农庄”,种有52亩的葡萄园。这次的特训营,也让他找到了新思路。“要升级,就要先从文化入手。我打算从葡萄文化切入,结合采摘、亲子体验,把农庄做得更好。”俞金宝笑着对记者说。

  在共建美丽乡村潮流风起云涌的当下,余村的美景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创客来这里扎根。如何将余村的发展路径变成可推广的模式,带动全国的乡村从中受益?

  颐居美丽乡村提出了“1+4+8”解决方案,以美丽乡村大数据平台为核心,以众创空间、颐居草堂、美丽乡村大学等为载体,提供乡村规划、人才培训、品牌推广、投资服务、技术服务、标准认证、农村电商、设计服务等8项美丽乡村服务功能,打造美丽乡村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单靠一方政府、企业或个人,颐居要做的,就是‘带人进,带货出’,为乡村造血。”何玥说。

  如今,工业化浪潮中,惆怅的乡村记忆已经远去,人们在余村秀美的风光里,品读的不仅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智慧,还有中国乡村的未来。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