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把污染源普查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持续创新基层普查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普查数据汇总、审核、整改办法,着力做到“普查对象查得清、核心数据审得细、污染物算得准”。
2018年以来,温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前期准备、宣传、产排污系数调研、清查建库、普查试点、试填试报、入户调查、数据审核、排污量试算等工作迅速推进,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以“撞库追查”为补充 力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
2018年5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进入清查建库阶段,温州市发动各地普查办、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第三方机构和各类普查对象,坚持“底册初查、镇街筛查、增补追查、实地访查”多措并举,完成了23.8万家普查清查对象的排摸,确定约7万家工业源入户调查对象,超过全国工业源总数的1/50。仅靠政府普查机构单方面力量,难以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为此,温州市清查任务主要委托给第三方机构。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正好赶上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2018年年底,“四经普”清查结束,其清查结果也覆盖了污染源普查06-46行业代码的工业源范围。《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明确规定,要“充分利用有关部门现有统计、监测和各专项调查等相关资料,借鉴和采纳国家有关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温州市将全市污染源普查和统计名录相关结果进行了“数据撞库”——到底有没有“漏网之鱼”,追查撞库结果,便知分晓。
温州市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对2.4万家工业源撞库结果清单进行“清洗”,剔除了在清查阶段已排摸的“僵尸”企业、工贸企业,并通过电话追访、现场查访等方式排查剩余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根据污染源普查规范增补了416家规模较大的工业源入户调查对象,全力做到了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应查尽查”。
以“人机结合”为手段 力保核心数据审实审细
“人,是指温州的‘普查智囊团’;机,是指国家和省、市普查机构的一系列数据审核软件。”温州市普查办技术组人员告诉记者,数据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质量控制要贯穿普查工作始终。
除了过程质量管理、统一全市口径、引入外部监理等抓手之外,温州市还充分整合了县级普查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的技术骨干,组成了温州“普查智囊团”。
市普查办技术组人员介绍说,“普查智囊团”大概20多人,都来自污染源普查一线,全部是专职,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截至目前,全市已不定期召集“智囊团”开展技术攻坚和数据会审13次,发挥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2019年2月以来,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普查智囊团”又一次集中,着手对入户调查数据开展第一阶段的市级审核,梳理错误或存疑数据32.5万个。同时,各地对照温州市自行开发的普查辅助APP,重点解决普查对象数据填报的完整性问题。APP设置了4个模块,其中“普查对象照片收集”和“数据质审销号”模块,在现阶段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温州的普查员在入户阶段,就把普查对象厂区的28类情况现场照片录入了APP。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原辅材料情况如何,有没有治污设施、有没有固废排放,只要在辅助APP中调出照片,就能一目了然。普查指导员审核报表时,不用跑到现场,就能判断普查报表是否存在漏填。
另一方面,国家、省级普查软件以及普查智囊团审查出的问题数据,统一导入到APP的“数据质审销号”模块。问题数据是否整改、怎么改的、谁整改的、什么时候改的,也是一目了然,实现了问题数据整改的程序化、痕迹化、责任化、菜单化、智能化,确保数据可追查、可溯源。4月上旬以来,温州市普查数据完整性审核通过率从37.65%快速提升至98.65%,始终名列全省前茅。
市普查办技术组人员介绍说,目前软件的审核功能,主要侧重数据的完整性,但仅有完整性还不够。普查数据,尤其是涉及产排污量计算的核心数据,其逻辑性和真实性还需要重点审核。
以温州市典型行业皮鞋制造的产排污系数为例,该行业VOCs的产污系数为24650mg/双,皮鞋产量就是涉及VOCs产污量计算的唯一核心数据。但在入户调查和数据录入过程中,具体一家皮鞋厂的产量数据极易出错。过大或过小的数据要重新复核,还需要用企业的总产值、鞋料用量、胶水用量、边角料等固废产生量相关数据进行指标之间逻辑校核。
要核算一双鞋的平均产值、原辅料用量、固废产生量,以此来评估皮鞋总产量这个涉污核心数据的可信度。由于行业类别、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部分数据的逻辑校核工作,通过软件审核不了,还需要继续发挥“普查智囊团”的优势。
以“排污系数”为重心 力保污染总量算准算清
通过与经济普查的数据撞库,确保普查对象的“不重不漏”;通过多种手段的数据审核,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接下来,就是要用好产排污系数,算准算清普查对象的具体产排污量。
长期以来,温州被视为中国小微民营企业的桥头堡,“中国鞋都”“中国眼镜小镇”“中国印刷城”“低压电器城”等金名片享誉中外,“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集聚特征十分明显。本次污染源普查中,温州市7万家工业源普查对象的99%为小微企业,其规模、工艺、产品趋于同质化,涉及的污染物产排情况类似——用产排污系数法来核算污染总量,无疑是最高效的做法。
2017年12月,温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印发《温州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方案》,随后市普查办明确组织开展皮鞋、眼镜、标准件、印刷、纽扣、移膜革、羊栖菜等温州区域7个特色行业的产排污系数调研或本地化验证,明确以污染物产生量、削减量、排放量的精确计算为核心,以物料平衡、能源平衡、资源平衡、产能平衡为路径方法,做好产排污系数模型的构建和完善。
这7个行业的普查对象数量众多,调研好它们的系数就抓住了温州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关键。从现场调研和监测,到系数评审,到推倒重来,再到多次完善并最终上报国家普查办。产排污系数调研确实非常复杂,要考虑的细节问题远远超过预期。
2019年3月,从国家普查办传来好消息——确认温州调研的皮鞋、纽扣、羊栖菜等3个行业的产排污系数,作为全国污染源普查系数;眼镜等4个行业的产排污系数作为全国系数的重要参考。随后,温州市第一时间组织“普查智囊团”开展7个典型行业及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的产排污量试算。
浙江省温州市根据国家普查办的指导意见,围绕产排污总量“算得准、算得清”的核心目标,综合考虑普查对象生产规模、产品类别、生产工艺、场地条件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产排污系数的相关参数矩阵,为实现温州市污染源“一套数、一张图、一套核算方法、一系列拓展运用”的最终普查成果而努力。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