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也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基础工作。
2018年是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关键之年。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领导下,在省政府统一部署、各市县政府和省直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努力,安徽省顺利完成清查名录库的建立和第一轮数据采集,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18年12月15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普查工作推进视频会上,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对安徽省编制图文并茂、简单实用入户调查软件系统操作指南的创新做法给予表扬与肯定。
高位推进 强化培训 建章立制 做好组织与制度保障
省政府高度重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省各级均设立日常办公机构,配备专职人员700多人。2018年3月和5月,省政府分别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全面部署和推动污染源普查工作。
省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全年组织了10期共3171人次的普查业务培训。全省共选聘普查指导员及普查员共13946名,统一制发了“两员”证件。
制定了安徽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督办制度、普查档案管理规定、普查保密管理规定、普查工作计划实施表(图)等多项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挂图作战,为全省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搭建平台 清查建库 全面审核 做好技术与质量保障
充分利用省政务云平台现有资源进行存储、带宽、并发量、运算能力建设,利用中秋、国庆等节假日时间加班加点,顺利完成国家与省、市、县(区)普查机构的专网联调,保证了普查软件填报系统的正常运行。
省普查办在2018年年初国家下发的安徽省工业企业清查底册数258274家、农业源清查底册数40978家的基础上,组织完成全省6大类源共123254家清查名录库的建立、18281个普查小区的划分。
6月份,省及各市分级组织了300多名技术人员,对清查目录以及空间信息进行了质量核查,并多次审核完善,质量核查结果得到了国家普查办洪亚雄主任一行技术专家的认可,清查对象漏查率、清查表填报错误率均完全符合国家清查技术要求。
有效调度 强化督办 宣传引导 做好机制与舆论保障
为加快推进普查进度,省普查办除满足国家双周调度要求,在清查建库、手持移动终端采购、入户调查准备、普查数据采集、数据提交专网、空间信息关联等关键阶段,实施日调度制,累计调度天数达到100天;同时,在清查建库、入户调查数据采集、报表填报等阶段,派员对全省16个市105个县(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调研,全年共56次。
宣传活动形式多样,安徽省电视台、安徽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一个月污染源普查公益广告;《安徽日报》开辟污染源普查专版;省生态环境厅官网、中安在线、安徽网等网站开辟污染源普查专栏;省生态环境厅官微实时推送污染源普查信息,营造了良好的全民支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舆论氛围。
2019年,安徽省将按照国家普查办的统一要求,以完善G106表(工业企业污染物产排污系数核算表)填报为核心,加强分级审核,保证数据质量;并将适时开展省、市(县)普查机构普查数据联合汇审,编制数据审核报告,确保安徽省污染源普查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
各显神通搞好污染源普查
合肥市普查办:多措并举 质效并重
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合肥精心谋划,以“科学统筹、加强培训、分类指导、强化质控”为原则,有序推进入户调查数据采集和审核工作。截至目前,五大类源16054家(个)普查对象全部完成入户调查工作,普查数据提交至专网占比达100%。
根据职责分工和数据掌握情况,明确各项普查工作牵头单位。其中地方政府负主体责任,由各地污染源普查机构负责具体落实,承担组织实施、数据审核等职责;明确入河(湖)排污口普查工作由市水务部门负责,农业源普查工作由市农业部门负责,形成了环保部门牵头,各单位合理分工,地方分级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
创新提出“统一招标、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任务”总体思路,由市环保局统一设定招标条件组织招投标,建立入户调查和现场监测定点企业库,再由各地从库中随机抽取第三方机构,质量评估由市环保局直接委托一家单位负责,以此确保全市普查数据质量。
普查员的选聘与各地环保网格员相结合,并实行网格化管理。采用“1+1”组合,充分发挥基层环保网格员熟悉地形、掌握情况的优势,以及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才优势,实现“1+1>2”的效果,完成清查建库任务;探索建立“普查办领导、基层疏导、普查对象主导、第三方辅导”的入户机制;加大全市普查人员培训力度,举办清查培训班、普查员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共五期,累计培训1500余人次。
分行业、分区域,实行“集中指导、分类填报、汇总审核”,推进数据采集提速提质。提前印发12000余份纸质版普查报表率先开展数据采集工作。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估单位赴中盐红四方等大型企业开展试填试报,总结填报经验,编制工业源数据填报指南。
实行清查建库阶段全过程质量控制,驻点督导、强化巡查,保障清查质量。入户调查阶段,组织第三方质量评估单位对合肥市所有区域进行四轮不间断、连续性巡查,共审核480余家重点企业普查报表,反馈问题4700余条;要求各地针对审核发现问题进行逐一整改,提交整改报告。
在合肥市环保局网站上开辟污染源普查专栏,定期发布合肥市普查工作进展;印制宣传手册20000份,宣传海报3000张,主题环保袋6000个,宣传横幅300条,借助六五环境日主题活动、江淮环保世纪行启动仪式等平台进行宣传;制作500件统一制式普查员马甲,打造合肥“污普红”。
阜阳市普查办:全程把关 质量第一
自进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入户调查阶段以来,阜阳市即把数据质量作为普查的生命线,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和普查宣传工作,加强全过程质控、现场复核及整改回头看工作,把控了质量底线。
人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污染源普查更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调查统计工作,只有自身懂了、会了、精了才能做好普查工作。进入入户调查阶段以来,阜阳市本级共开展2次培训,培训280人次,各县(市、区)普查办共计组织培训70次,培训2030余人次。同时,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离不开普查对象的配合,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阜阳就注重宣传工作,全市共悬挂横幅3200余条,发放宣传品60000余份。
自2018年10月初以来,市普查办质控组以平均两到三天一轮的频率对全市8个县(市、区)开展污染源普查质量督查工作,对普查报表进行审核,当天晚上即下发质控通知单。
在报表审核过程中,质控组对存疑的地方进行现场复核,确保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一致性。
市普查办成立督查组,以一周一次的频次对各地质控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对整改不力的地区进行通报,截至2018年11月16日共开展六轮督查,下发督查通报六份,通报问题二十余件。
蚌埠市普查办:逐级审核 全面覆盖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蚌埠市根据自身特点,牢牢把握“按时保质”的原则,严把数据质量和时间节点,出色完成了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开展以来,蚌埠市迅速成立了技术骨干和督查核查两支队伍,以“集中审核,讨论交流”的方法对全市全域全类别普查报表进行审核,由督查组实地抽查、现场核对,确保数据内容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还健全完善由普查指导员—县区普查办—市普查办三级审核查验的工作制度。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工作全过程,按照质量核查技术规定要求,采用纸质报表与录入报表相结合的方式,对普查员入户调查数据逐一逐项审核。发现填报错误或疑似数据异常后及时反馈,逐级退回要求修改重报。同时,做好调查表的审核、核实、更改记录,确保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
为确保普查数据的准确和全面,蚌埠市还开展了“四轮”会审。首先,按照一定比例在各县区随机抽取工业源、农业源、集中式、生活源、移动源五类源普查对象,通过查阅报表、现场核查等方式,开展质量核查。其次分别对应五类源成立5个小组,对各县区的普查数据进行全覆盖审核。再次,对全市化工、水泥、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报表会审,对各类企业工业总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能源消耗等重点指标数据作行业类比横向比较,研究掌握重点行业报表填报要素,进一步对重点行业报表逐项细审。最后,对全市生产工艺复杂、污染物排放量大、列入重点企业管理名录以及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工业企业,逐个对报表填报情况进行现场核对,确保生产工艺环节不缺、主要原辅材料不漏、关键性指标不错,全面提升污染源普查数据质量。
黄山市普查办:发挥优势 整体推进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工业企业相对分散,环保机构人员相对不足,面对十年一次的污染源普查,黄山市利用好有限的资源,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购第三方技术服务,组织好普查技术力量,确保普查任务顺利推进,目前入户调查阶段任务已全面完成,清查阶段和入户调查两个阶段质量核查结果位居全省前列。
自污染源普查工作启动后,黄山市立即着手第三方技术服务采购工作,对普查总体任务、工作经费、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需要采购的第三方技术服务进行了科学测算,编制了普查经费预算和第三方技术服务采购方案。2018年4月上旬,黄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第三方技术服务采购,由本地高校黄山学院中标为市级普查全过程技术服务保障单位,技术团队骨干为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6名教师,包括1位教授、3位副教授,基本都是博士以上学位,有10年以上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科研经历。团队负责人是长期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省人大代表钱丽萍教授。学校通过多轮培训考核、实地模拟,确定了106名学生作为普查员,同时还精心挑选了两名素质全面的学生到黄山市普查办实习,为普查工作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作为第三方技术服务单位的黄山学院高度重视本次普查任务,院党委书记赴普查一线看望慰问普查员,学校各相关部门和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在场所、设备、力量调配和课程调整等方面为普查任务实施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团队以污染源普查工作为中心,合理安排好教学、科研工作。在清查、入户调查、数据审核等任务较重的阶段,及时根据普查工作需要调整课程,老师带领学生,白天完成入户的信息采集,晚上集中讨论采集信息的准确性,有些信息,尤其是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学生还把控不好,就利用晚上时间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意见,保证了入户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开展合作十个月来,校地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为了共同的目标,积极克服困难,确保普查任务有序推进。市普查办不将黄山学院作为第三方一托了之,在每个关键点,都积极为团队厘清思路、梳理工作,特别是在入户调查前期系统不太稳定、功能不太健全而任务又很紧迫的情况下,果断结合自身经验,让学院尽快采用纸质表入户采集信息,后期再补采空间信息,少走了很多弯路,为后期修改完善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数据的质量。黄山学院也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更加注重通过参与普查来锻炼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和本地环保机关、企业沟通的机会,提升教师团队参与环保项目的能力,为以后的合作奠定基础。通过双方密切协作,既确保了普查进度和质量,也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进了感情,成为校地合作的典范。
宣城市普查办:齐头并进 重在质量
2018年11月下旬,宣城市会同第三方对全市的普查数据进行了核查,完成全市8424家工业源和266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审核工作,实现数据审核全覆盖。当然,这只是宣城市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自从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宣城市牢牢把握数据审核这一重要抓手,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为普查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普查工作开展后,郎溪县第一个完成数据自审工作,市级审核就此开始。在郎溪县审核工作结束之后,市普查办兵分四路分别前往宣州区、广德县、宁国市、旌德县同步开展数据审核工作,建立了审核人员的工作微信群,加强调度。要求必须按照郎溪县的审核工作尺度,一把尺子量到底,按照实际情况记录错误率;对有问题的要及时在群里进行交流,解决不了的及时报告,必须将问题第一时间解决;按照“审核一批,修改一批,上传一批”的工作模式,提高审核效率。
12月份,质量核查工作全面开展,全市范围内110余家企业被抽取进行了现场核实。
在核查过程中,对各县市区抽取了两个以上的重点街道及乡镇进行现场核查,抽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重点行业,保证本次现场核查覆盖了各地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同时每完成一个县区质量核查工作后,便及时组织县普查办及第三方工作人员召开一个核查总结会,把在核查过程中发现的代表性问题反馈给各地并提出解决的方案,以便各地能及时改正核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核查结束后,市普查办和第三方机构将成果进行总结,分行业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给各县市区,要求各地根据修改意见再次对辖区内的企业进行修改完善。
可敬可爱的污染源普查人↓↓↓
六安市普查办选送:把自己的特长用在普查刀刃上
刘红波是六安市环保局环境信息与宣教中心工作人员,自全市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来,他被抽调到市普查办工作。他对此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对待,及时、高效、高质地完成各项任务。
污染源普查工作量大事杂,刘红波的任务是做好污染源普查数据处理和软件使用技术指导。受省普查办委托,他在做好本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同时,也为全省污染源普查提供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持。
污染源普查的数据处理工作是繁琐的,各类数据的校验、审核是复杂的。在清查阶段,由于各项污染源数据填报采集工作刚刚开始,国家的软件审核校验功能不足,刘红波攻克技术难关,自主设计了一系列数据校验自动化小函数,在全省推广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审核效率。在各类数据上报进入核查阶段时,他加班加点成了习惯,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深夜。
随着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推进,进入全面入户调查阶段后,刘红波同志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学习各项报表制度和技术规定,一方面不辞辛劳地指导本市各县区技术工作,另外一方面,又要解决全省在污染源普查填报中的各种技术问题,通过电话、QQ群解答各类问题500余次,多次为全省的软件操作进行现场业务培训,不厌其烦的为大家解答问题,为大家在软件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服务。为了更好地指导数据填报工作,每一次系统升级后,刘红波都和软件公司做好技术对接,详细了解软件功能,认真细致测试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并将软件使用问题及时反馈软件公司完善,汇总各类问题共计500余条,有效地促进了软件功能完善。为了让全省普查员尽快地掌握软件操作,他自制软件讲解录像和操作说明文档20余个,大大提升了大家的软件操作水平。刘红波就是这样一个立足岗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一心一意忘我工作的人。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对岗位的热爱,对工作的热情,对普查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
马鞍山市普查办选送:不忘职责 牢记普查使命
李闯,自2018年6月中冶华天中标雨山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项目后,他就驻扎在雨山区环保局,一头扎进普查项目中。
清查阶段,工作任务急,李闯自进驻雨山区环保局,立马学习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相关培训材料,了解工作要求和雨山区企业名录,然后拟定工作方案,倒排时间节点。为按照省市普查时间节点完成任务,他带领雨山区普查中冶华天团队加班加点。6月-7月,马鞍山的夏天酷热难耐,李闯现场和办公室两头协调,几乎每晚加班到十点,雨山区行政中心灯亮到最晚的,总有普查办公室。8月,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加之炎热的夏天,他的老毛病犯了,他被同事们强行送进了南京鼓楼医院。在医院,医生检查后嘱咐尽快做手术,但他仍然心系雨山区普查工作,电话一再安排好工作后,才进手术室。在手术后修养的1个月里,他仍每周2次电话询问普查进展情况。出院后,他立马回到办公室继续投入工作。
入户调查阶段,李闯主抓表格录入和质量核查,他所坚守的是雨山区普查质量的重要环节,他也深知任务很重,而作为非环保专业出身的咨询工程师,他通过自学环评报告,借助百度、谷歌,请教中冶华天的环评人员,打电话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多途径提高环保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审核水平。而他也同样要求他所带领的审核团队人员,全区入户调查的企业,一个个审核,一张张表格检查,哪些企业有废水,哪些企业有锅炉,哪些企业属于同一类型,都做好了筛选和记录,随时抽查一张企业表格,都要清楚该企业的生产工艺和基本情况。
团队的成员们都被他的这种执着的精神感动,在李闯的带领下,无论是调度,还是质量审核,雨山区普查工作均按照省市要求完成,并得到了省质量核查组专家的好评。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普查工作一定能保质按时圆满完成!
合肥市普查办选送:普查战线上的孕妈妈
张艳,合肥高新区环保分局综合处处长。十年前,大学刚毕业便赶上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凭着一股韧劲和满腔热情,踏踏实实干普查,被评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自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她又全身心的奋战在普查战线上。
从清查阶段怀孕在身有妊娠反应,到入户调查时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她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普查岗位上,并且经常加班加点利用周末时间审核普查报表,通过电话或面谈等方式与来访企业沟通填报问题,对照佐证资料和环保备案数据逐条核对。2018年12月24日还坚持参加了省普查办举办的安徽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质量评估与数据审核技术培训暨污染源普查工作推进会,12月26日生产的当天上午还在办公室审核普查表。从她身上,看到的是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和一份责任心。
普查工作全面进入入户调查阶段开始,为指导普查员更好的填报报表,她指导编制了高新区普查填报指南以及普查填报工作手册,在普查报表收集上来之后又亲自带领大家根据一厂一档的原则认真完成每一家企业的材料归档工作。
普查路上重重困难,但她想得更多的是解决困难,发挥环保铁军的主动性。她是我们普查战线上最美丽的孕妈妈!
亳州市普查办选送:恪尽职守的普查人
祝冰清,利辛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指导员。她以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为普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祝冰清同志作为一名80后,虽在环保战线奋战多年,却是第一次参与普查工作,刚上手时,也觉得摸不着头脑。为此,她积极参加省、市各级污染源普查工作业务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向参与过普查工作的领导和同事们请教。她的工作笔记上密密麻麻的记载着各项普查要点和技术指南,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她从一名普查门外汉成为县普查办的骨干力量。其后,又多次为全县普查员进行普查业务及相关软件培训。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入清查阶段后期,普查员上报数据汇总工作全部依靠普查办工作人员人工录入,面对枯燥的表格、巨大的工作量和即将到来的时间节点,她主动挑起数据汇总的重担。为确保普查数据的完整、准确,每当发现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的与普查员反复沟通,有时至深夜。清查工作要求“应查尽查,不重不漏”,但县普查办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清查校核工作进度缓慢。一定有效率更高的方法,然而身边的同事们大多不熟悉计算机和相关软件,她自费上网购买相关办公软件学习课程,多次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请教技术难题,最终她攻克了难关,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清查建库工作。
她参加为期1周的全省普查工作互查,检查结束后,她拖着满身的疲惫回到家时,1岁半的小女儿抱着她的腿角用仅能说清楚的词,说“妈……想……”,然后趴在她的脸上亲了又亲,孩子的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她的眼里却泛着泪花。自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她没有豪言壮语,在普查办的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但却忽略了对家庭的照顾。
祝冰清同志作为利辛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她用近乎偏执的严谨和始终如一的坚韧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志,将利辛县的污染源普查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稳步推进着。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