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嘉兴南湖

2024-03-01 来源:水生态环境司

2024-03-01 来源:水生态环境司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南湖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湖体南北长,东西狭,水面面积0.5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平均水深3.05米,是海盐塘、平湖塘、嘉善塘等多条河流的起点、终点交汇处。

  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南湖沿岸管网雨污分流不到位,岸边生活污染源不断入湖;区域内河网密集,航运发达,航行扰动使原本浑浊的水体浊度更高,不利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南湖四周地势低平,上下游水位落差小,水体流动性极差,易加剧污染物积累。长期以来,南湖水体浑浊、感观差、总磷不达标、生物多样性欠缺,再加上湖区面积小,南湖基本失去了湖泊的生态调节功能。

  主要做法:为提升南湖水质,全方位构建南湖新生态,2016年嘉兴市通过《嘉兴市南湖保护条例》,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在全市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养殖业治理等工作的基础上,2018年开始,结合老旧小区搬迁、改造,对南湖周边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现清污分流,南湖水质逐步提升,除总磷仍为湖库Ⅴ类外,其他指标能达到Ⅲ类,但水生态仍较为脆弱。2020年,嘉兴市投资2.68亿元开展南湖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探索采用“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生态修复方式,通过源头削减、生态补水、内源清除、原位净化等多措并举,系统解决水体浑浊、水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形成环湖连通绿廊,实现南湖湖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自然良性循环。一是先水养草实现入水降浊提质。充分考虑南湖“水系通、换水时间短、水质浑浊、积淤厚、生态系统弱”现状,构建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模拟测算南湖换水周期和水质变化趋势。通过测算,在南湖建设6处入湖控水设施,通过建设拦河闸坝,对进入南湖主湖区的水进行过滤降浊,全面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此基础上,改造南湖水下地形,为水草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二是后草养水实现水域自净体系。根据水质特点,陆续在南湖抛投多种水生植物,打造以沉水植物为核心的“水下森林”。如狐尾藻、伊乐藻等耐污能力强,为其他沉水植物提供基础条件;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作为优势种,进一步助力净化水体。同时,考虑到生物多样性,选取了矮生苦草、微齿眼子菜等伴生种,并投放5.6吨底栖动物螺、贝、蚌等水生动物,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三是数字赋能实现水环境长效监管。持续推进水生态治理能力向主动精细、现代高效转变。基于大数据平台、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整合南湖水域及汇流水域、水环境质量监测、水文钢坝实施监控等数据,构建一张图的水务综合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南湖水质、水文的实时监测,精确跟踪水质数据,预测变化趋势,及时预警防范,确保南湖水质的长期稳定。

  治理成效:目前南湖水质达到湖库Ⅲ类水平,湖区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25%,修复面积已达14.8万平方米,占水域面积的28.5%,透明度达到0.8米以上,较治理前的20厘米提升至30厘米。恢复湖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创造水面绿意点缀、水底水草悠悠,“水下—水面—岸边”三者协调的优美景观。

  经验启示:南湖美丽河湖建设通过外源截污、水量调控、内源清污、生态修复等措施,加大湖区水体流速和更新速率,构建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有效破解了水体流动性差、生态系统退化导致的水污染问题,可为平原水网地区湖泊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红船点位治理前 红船点位治理后
端午祭坛治理前 端午祭坛治理后
南湖湖区治理前 南湖湖区治理后
湖心岛治理前 湖心岛治理后
壕股塔治理前 壕股塔治理后
文星桥治理前 文星桥治理后
七一广场治理前 七一广场治理后
蒋水塘岔口治理前 蒋水塘岔口治理后
成功堤航拍,左侧治理前,右侧试验区 南湖成功堤点位水生植物恢复良好
工前工后对比
南湖现状全貌(秋季)
南湖现状全貌(冬季)

视频资料:嘉兴南湖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