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海口五源河

2024-03-01 来源:水生态环境司

2024-03-01 来源:水生态环境司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五源河发源于羊山湿地,始于海口市永兴镇,流经海秀镇、长流镇等,最后流入琼州海峡。

  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水体受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水质持续恶化;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退,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河道被严重侵占,淤积严重,遇暴雨洪水时沿岸低洼处内涝严重。

  主要做法:一是创新整治思路,强化三水统筹。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多部门联合开展五源河河道污染排查整治,实施一系列控源截污、清淤疏浚以及岸坡整治等工程,融入河流湿地水生态修复理念,改善五源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做到功能与美观相统一。二是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合理设计。完善海口西部片区河网布局,减少河道外源污染,保障区域防洪排涝。优化水资源配置,支持和服务西海岸南片区开发建设。构建“库塘—河流—近海海岸”复合生态系统,优化设计河心沙洲、深潭、浅滩、生态树岛等单元结构,并将其布置在河道内不同地方,共同作用于河流的水流形态变化,完善五源河的水生态功能。三是引江入河,畅通城市水系。实施南渡江引水工程,贯通城市水系,将南渡江水从东山泵站经29公里管道引入永庄水库,为五源河流域补充生态景观用水,五源河流域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河段恢复自然水景,形成西海岸开发区和美舍河东西呼应的一条景观河流。同时融入建设中的五源河文化体育主题公园和五源河森林公园,从长流镇镇海村入海,形成水循环。四是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实现生物多样性。将海南当地红树林品种作为五源河入海口生态修复主要植物,根据潮汐条件以及不同红树的生活习性,形成不同的红树种植模式。采用火山岩抛石实施自然岸线修复,重建河道内“深潭-浅滩-沙洲”系统。在原生植物资源基础上,将自然植物群落营造与动物、微生物的生存需求相结合,实现植物群落种植。采用海绵绿地设计,结合岸坡地形和树池洼地,通过边缘抛石(火山岩)及外围植物(空心菜)种植,充分净化水质。设置枯木、昆虫旅馆、生物塔、青蛙塘、蜻蜓塘等湿地景观,实现生物多样性。五源河湿地公园内分布有野生维管束植物96科318属427种,野生脊椎动物25目66科15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栗喉蜂虎、红原鸡、褐翅鸦鹃、豹猫等多达10余种。

  治理成效:经过综合整治,五源河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五源河出海口水质达到Ⅲ类。湿地公园内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栗喉蜂虎、红原鸡等10余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安家,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和野生稻也在此落脚。曾经几近干涸的臭水沟已经建设成为河流蜿蜒蛇行、河岸生机盎然、鱼儿畅游、百鸟争鸣的美丽河流生态样板。

  经验启示:海口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将五源河整治从传统的以清淤疏浚、护岸防洪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方式,转变为河流水环境改善与防洪排涝、截污控源、水生态修复、水景观提升兼顾的多元化综合治理模式,可为热带城市入海河流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五源河下游段桥头整治前 五源河下游段桥头整治后
五源河岸坡整治前 五源河岸坡整治后
五源河下游段综合整治前 五源河下游段综合整治后

五源河河段1.6公里处水浮莲整治前 五源河河段1.6公里处水浮莲整治后
五源河下游湿地保护区整治前 五源河下游湿地保护区整治后
五源河河段1.6公里岸线整治前 五源河河段1.6公里岸线整治后
五源河出海口整治前 五源河出海口整治后
视频资料:海口五源河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