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锦江河畔,你能感悟到它跨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文化根脉,体会到成都河流生态价值的焕然一新。”年逾八旬、常在活水公园散步的吴智渊老人对治水极为感慨,认为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水污染防治获得的不单是河流外部容颜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内涵与价值的持续彰显。
不久前,经过系统修复整治一新的锦江活水公园重新对外开放,这让吴智渊老人兴奋不已,他几乎每天早晚都要到公园走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发发呆,好好享受享受”,话里话外是满满的幸福感。
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锦江综合治理
源于都江堰的锦江,河道蜿蜒、波光滟潋,像一串闪亮的翡翠项链环抱蓉城,自西向东奔流不息……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锦江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时序要求,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久久为功系统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2年年初,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随即印发实施,标志着这座素享天府之国美誉的西部超大城市又踏上了生态环保新的奋进之路。
“水生态治理改变的不仅仅是河流形象,同时也为壮大城市发展优势提供了强劲动力。”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朱德才表示,作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一项重要内容,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既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健全、为城市环境颜值增光添彩,还将在对外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极大促进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
为高标准、高质量把锦江打造成具有人文生态和绿色生态复合特质的“生态河”,推动中心城区大变革、大发展,成都市政府相继出台《锦江水生态治理总体规划》《锦江水生态治理工作方案》和《成都市锦江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再生水利用规划》等工作方案,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绕城高速公路内污水治理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公园建设指挥部,深入实施“重拳治水”等九大行动,系统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
同时,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坚持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充分依托先进科技实施靶向治污,创新出台入河排污口排查指导规范,建成全市入河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手机排查APP和河长制E平台,广泛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无人船探测等科技手段采集入河排污口信息,通过“环境监管+电力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对企业排污进行高效监控。
修复整治活水公园,让水体更加清澈
近年来,成都市着力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努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功能体系。同时,为实现生态惠民,将治理成果转化成为市民可感可享的幸福体验,成都市坚持按照“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加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力度。
锦江活水公园焕然一新,于7月29日正式开园,给成都市民带来全新的体验,堪称成都水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成都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锦江两岸被统称锦江公园的环状沿线上,总共分布着23个总面积33.8平方公里的节点公园。所不同的是,被视为上世纪90年代成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颗明珠,位于成华区华星路北侧锦江边上的活水公园,更多地承载着成都人难以释怀的美好记忆。
作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世界上第一个以水生态治理模型为主题的城市生态环境教育公园,占地约2400平方米的活水公园整体呈鱼形,河水从“鱼嘴”流入,经过厌氧沉淀池、水流雕塑、兼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等水净化系统,利用生物自然净化,水质由浊变清后重归锦江。其中,人工湿地塘床系统是活水公园净水的核心,经过沉淀、吸附、氧化还原、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吸收等过程,在活水公园建成初期,将当时流经湿地尚处于劣Ⅴ类的锦江河水,通过湿地净化为地表Ⅲ类水。在2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锦江水生态治理,进入湿地的河水水质已基本稳定保持在地表Ⅲ类水平。据成都市河湖保护和智慧水务中心检测,当前净化后水质主要指标已接近地表Ⅰ类水。
“此次修复整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整个活水公园的净水系统、植物特色,都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修复。”成都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活水公园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污水处理中贯彻低能耗、低费用、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示了污水变活水的示范作用,净化后的河水流经“鱼腹”“鱼尾”,市民游客可放心在这里开展亲水、戏水活动。
强力截污减排,坚持长效管理
“锦江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对锦江水质和风貌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朱德才介绍说,通过深入推进结构、工程、管理减排,“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散乱污”工业企业清理整治1.6万余户,关闭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319家;全市万元GDP用水量由56.2立方米降至28立方米,节水总量近42亿立方米;锦江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从2016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Ⅲ类,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今年1月-8月,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Ⅲ类。
相关资料显示,借助持续开展的市政排水管网、排水单元内部排水管网普查和病害治理,成都市已完成主城区7700余公里市政排水管网普查,治理重大病害管网1300余公里;完成1.5万个排水单元内部管网普查,已治理7478个。锦江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4.24万吨/日,新建市政管网1337.5公里,43段黑臭水体完成治理。提标改造污水处理产能331.93万吨/日,其中第三至第十再生水厂通过强化运行管理,出水主要指标(COD、BOD、氨氮、总磷)达Ⅲ类标准比例占88%,处理规模达200万吨/日。
此外,以河(湖)长制全面落实为契机,建立“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基层河长主管”工作机制,进行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从源头消除分割治理和多头管理弊端,对入河排口实行“一口一长”和智能视频监控。按照三年轮作清淤机制,2018年以来,在锦江流域持续开展清河行动,利用枯水期累计清除305.7公里河道淤泥97.89万立方米,集中打捞河湖漂浮物3.88万吨、清理河岸垃圾2.79万吨,河湖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基本实现河道无集中漂浮物、岸存垃圾、淤泥堆积,有效减轻了河道内源污染。
不仅如此,在实施“全域增绿”和生态修复,建设环城生态公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方面,成都市建成规模为90万吨/日有的动力再生水利用设施,用于中小河道生态补水,进一步提高了再生水利用率。同时,编制《成都市重点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优化水资源调度,保障主要河流枯水期生态基流,对提升河道水质自净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成都严格实施区(市)县跨界断面水质通报、考核和超标资金扣缴制度,‘十三五’期间共扣缴资金20050.5万元,立案查处生态环境类水事违法案件21件,共侦办涉水刑事案件137起,刑事拘留241人,逮捕131人,起诉228人,有力推动了各方责任落实。”朱德才如是说。
今天的成都,正从传统的“颜值”朝着内涵深刻的“价值”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