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未来的生态环境志愿者——从“找麻烦”到好帮手(环境经济杂志)

2022-01-19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2022-01-19 来源:环境经济杂志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叮铃铃……熟悉的环保小课堂再次响起铃声。“牛奶盒回收要注意什么、废弃雨伞去哪里了、铅笔头的归宿是哪里呢……”穿着印有“杭州志愿者”字样的红色马甲,戴老师神采奕奕地向大学生志愿者们介绍废物如何利用。随后,大学生志愿者小分队“学以致用”,马上开始对附近街道的每一家每一户展开了“地毯式搜索”。

  看到一个个鲜亮的红色身影出现,街道里的各个商家连忙跑进店里,拿出最近收集好的啤酒瓶盖、牛奶盒等可回收物品,交给志愿者。
  这是浙江省杭州市环保志愿服务总队开展的杭州市环保志愿者社区行——“走进荆山翠谷”环保志愿行活动,已历时6年,吸引了来自60所大中小学的5000余名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环保知识宣传、回收牛奶盒等行动诠释环保理念。
  在浙江,就是这样的“草根”志愿者队伍,用他们常年的身体力行宣讲环保理念、推动公众参与,带给社会生态环保理念的正向改变。
  几年前,这些“草根”的志愿者队伍、环保组织总是盯着烟囱、测着水质、举着牌子,似乎总在“找麻烦”。现如今,曝光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信息公开、参与政策倡议,这些志愿者队伍、环保组织正凭借更客观、更理性、更专业的态度,成为与政府、企业三圈互动的重要一环。
  是什么引起了改变?浙江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做了哪些探索呢?
  顶层设计,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从无序到有序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医药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高速发展,带来了日益尖锐的环境问题。
  随着国家擂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战鼓”,浙江省委、省政府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发力,持续推进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建设,逐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探索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绿色发展之路。
  但是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政府与公众之间存在“误解”。早前,虽然也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在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推广、环境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作用,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是“大众化”活动,队伍组织较为松散、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致使志愿活动发展无序,甚至也会因为缺少沟通,成为“麻烦制造者”。
  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让志愿服务队、环保社会组织成为环境治理的“好帮手”?浙江作了积极探索,搭建平台,激励参与——“嘉兴模式”应运而生。
  什么是“嘉兴模式”呢?
  嘉兴模式即志愿服务队、环保社会组织在政府支持下以多种方式参与到环境决策、执法监管等各个环节,形成的“大环保、圆桌会、陪审员、点单式、道歉书、联动化”公众参与现象,和“市环保联合会、市民环保检查团、专家服务团、生态文明宣讲团、环境权益维护中心”等“一会三团一中心”组织参与体系。
  “嘉兴模式”为浙江全省各地树立了公众参与“样本”。2012年10月,在浙江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场推进会上,“嘉兴模式”被推广到全省其他地区,坚持推进9年。在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嘉兴模式入选中国推动环境保护多元共治典范案例,获得联合国推广。
  针对生态环境志愿活动良莠不齐的状况,如何理顺社会环保组织、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搭建平台拓宽参与环保事务的渠道,浙江省在推广“嘉兴模式”的基础上下了一番“功夫”。
  2014年6月5日第43个“世界环境日”,浙江首个由官方牵头并进行业务指导的非营利性环保类社会组织——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在杭州成立。联合会由各界热心环境事业的人士、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自愿结成,更加有力地引导和促进全省民间环保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为浙江全省公众参与环保增添了新的平台。
  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就好比一座“桥梁”、一根“纽带”,联结起政府与环保组织、志愿者队伍。生态环境部门依托这座“桥梁”向环保组织、志愿者队伍提供专业指导、培育支持,环保组织、志愿者队伍通过这根“纽带”,了解生态环境保护动向、开拓多领域公众参与治理。
  近年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多次依托浙江省环保联合会的“桥梁”作用,主动对话全省社会环保组织、志愿者队伍。
  “我们‘草根’类民间环保组织现在发展遇到了瓶颈,政府能不能给我们更多指导、培训和支持?”“能不能拓宽渠道让民间环保组织更多地参与到环保部门正在推进的工作?”“省环保厅能不能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给我们提供支持?”2016年的浙江省环保社会组织发展对话会上, 20余家国内外知名环保组织代表向环保部门提出了问题。环保部门负责人也面对面地解答了疑问,双方通过主动对话,推进合作更进一步。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目前环保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大多数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宣传教育、公众参与,以及对企业违法排污的举报、生态环境执法的监督。在跟这些环保组织的对话中,我们也逐步打开了思路,环保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环保事务的触角可以更加宽广,如环境公益诉讼、环境政策研究、环境先进技术推广等,大有可为的空间。”浙江省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部门为这些组织和队伍搭建好平台,使他们的触角精准切入、伸向多元化监管,形成一种理性有序的公众参与,当好环境综合决策的参谋,对生态环境部门来说是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探索一直在进行。近年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与浙江省环保联合会合作,开展浙江省环保社会组织研讨会、公众参与及媒介沟通公众坊、绿色传播促进计划、公众参与圆桌会等培训交流,为浙江百余家环保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提供了培育和支持。
  在浙江省各级政府的推动下,浙江民间环保社会组织蓬勃有序发展,并保持空前活跃度,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迈上了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注册的环保社会组织约480家。
  各扬所长,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当好环保“助手”
  如果有一份工作是去“闻臭气”,你愿意尝试吗?
  今年55岁的老朱就是一位“闻臭师”,是嘉兴港区生态环保“民间闻臭师”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到开工的日子,老朱便和同伴们一起,抽签、交出手机,去抽中的企业里到处“逛”,用鼻子“监测”厂区的空气中是否有异味。
图为:嘉兴市“民间闻臭师”志愿服务队在企业厂区内进行全域闻臭
  检测空气质量,难道没有专业仪器吗?原来,老朱所住的浙江嘉兴港区,是以化工行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园区里的恶臭异味气体往往是多分组、低浓度的各种气体物质的混合物,监测数据虽然达标了,但有时异味依然存在。于是,便有了像老朱这样的“民间闻臭师”。这些“民间闻臭师”是嘉兴市当地招募的环保志愿者,他们来自社区、学校、机关等,他们与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共同巡查。只不过工作人员用仪器监测,“闻臭师”则用鼻子闻,闻的就是居住地周边企业的气味,以此判断企业排放的尾气是否扰民。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嘉兴港区的“金名片”,化工新材料产业是嘉兴港区的代名词,以前那里的老百姓经常谈“化”色变,认为化工企业就是有污染的企业。“我们总是接到很多群众信访举报,说家附近的化工园区有异味。”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但令人头疼的是,虽然有异味,总是说不出哪里臭,是哪家企业排出的臭味,给我们精准执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环境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为了打破老百姓对化工企业的刻板印象,开放企业是最好的“润滑剂”和“化解剂”,只有老百姓能够走进化工厂,那些疑虑才会走出老百姓的心。在原有的嘉兴港区企业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基础上,嘉兴市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创新建立“民间闻臭师”志愿服务队,通过发动群众的力量,突击“闻”、随时“闻”,找问题、补短板,“走进来、讲出去”,因地制宜强化社会监督。
  “有了这些民间‘闻臭师’群众代表和政府部门的共同监督,很多企业改进设备设施,以更高、更严的环保标准投入生产运行。”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深切感受到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度、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2020年度,嘉兴港区空气优良率为91%,相较于2017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涉气有效信访从2017年的63件下降到2020年的13件,这给了我们生态环境部门很大的惊喜。”
  从“民间闻臭师”到“环保守夜人”“民间河长”……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形式在嘉兴市遍地开花,这是生态环境部门引导公众参与环保监督的一次次创新之举,以深层次开放、深层次参与、深层次互动,形成了政府、企业、民众三方互动融合局面,给群众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真听、真看、真感受,依靠“国标+民标”检验当地环境治理的成果,有效加强了企业与群众的沟通与互信,减少投诉隐患,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合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宁波市,也有一群志愿者“监督员”。
图为:宁波北仑“绿手环”志愿服务队实地探访企业就百姓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解决
  宁波北仑台塑工业园区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联合“绿手环”环保志愿者进入台塑工业园区,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就企业的环境整治、环保设施改善、企业达标排放、环境信息公开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白天没有异味,但有很多老百姓反映凌晨5点至6点异味比较严重。”“二通道附近的异味到底是台塑排放的问题还是车辆运输的问题?”……霞浦街道区域内大型化工企业较多,老百姓环境诉求较大,“绿手环”环保志愿者们向企业反映了霞浦百姓生活中关注的突出问题。
  面对志愿者提出的问题,该企业分别进行了反馈,对于部分无法现场回答的问题,“我们会对厂界周边特别是南门附近进行排查,具体排查结果将在约定时间内以书面形式答复给‘绿手环’环保志愿者”台塑园区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环保志愿者们更加“理解”,该企业邀请环保志愿者们前去装卸区进行实地查看,现场检测了槽罐车,并让环保志愿者闻了丙烯酸酯瓶样。最终,“绿手环”环保志愿者就参与园区异味源夜巡队与台塑园区达成初步共识。
  在此基础上,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创新推出企业“环保码”,将企业环保检查结果通过手机北仑环保云平台APP实时录入系统,执法数据通过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宁波台塑工业园区大门口,一位市民用手机扫一扫企业大门口张贴的环保码,显示为绿码,说明企业达标排放,百姓可以放心。
  近年来,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为了探索创新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模式,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为基础,推出了“绿满港城”行动。
  “绿满港城”是以浙江省首家集生态建设成果展示、生态文明教育、低碳环保体验、智慧环保监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馆为阵地核心,以开展“市民眼中的生态北仑”全媒体参访活动为活动线,向外延伸设立环保绿色线路、打造环保志愿者队伍、筹建环保慈善公益基金、构建“保障+服务+补偿”模式,呈现以“1+X”为主要特点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北仑新模式。
  从单一的政府生态环境治理,转向“公众-企业-政府”共同治理;从单一的环境监管形式,转向生态现场体验、“点单式”执法、新闻发布会等多样化监管手段;从单一的环境保护宣传,上升到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真正遵循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求,浙江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正围绕这一主旨,逐步让全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统一战线”。
  项目支撑,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
图为: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生态环境公益讲师团开展研学活动
  “我们今天要在这里一同寻找、探索、了解‘水与生命’中的水资源、‘水与科技’中的污水处理、‘水与生态’中的节约用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温州市水环境保护科普馆里,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生态环境公益讲师团李超颖讲师带领全体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关于水环境保护的科普研学之旅。
  温州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在温州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成立了生态环境公益讲师团,讲师们依托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等载体,通过“点单”形式,开展生态环境公益宣讲,影响人数超过一万人次。
  通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发动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为公众提供环保知识讲解,为企业提供结对帮扶建设,不断提升公众体验感、企业开放度,是温州生态志愿服务的亮点。在过程中,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也逐步渗透进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理解环保,更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除了环保设施对外开放,乡村绿色治理进程中,也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发布了国内首个乡村绿色治理县级地方规范——《乡村绿色治理指南》,通过生态环境宣讲、生态环境知识培训、成立村级环保社会组织等,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垃圾不出村!近年来,安吉县横溪坞村召开全体村民动员大会,率先吹响冲锋号。先从妇女“半边天”做起,横溪坞创造性地在每个自然村选出了妇女队长,并组建了拥有16名成员的“妇帮户”志愿者队伍。“妇帮户”志愿者们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学习垃圾分类知识,之后再走村入户手把手教会村民垃圾精准分类、沿途减量。横溪坞还利用废旧厂房自建起了“蛹工坊”,用来制作、展示和交换可回收垃圾文创工艺品。如今的横溪坞,日产垃圾量已由过去的1吨减少到现在的100公斤,超过90%的生活垃圾都实现了村内处理。
  遵循《乡村绿色治理指南》地方标准规范,安吉县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从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切入,逐步融入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全过程,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各方面,为提升村民生态环境意识和行动能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带动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不止是在安吉。
  “奉化大堰生态环境教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跻身2021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如何提升全民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意识?可以从大堰镇箭岭村的“零污染村庄”建设中找到答案。
  每月的农历十八,对箭岭村来说都是一个热闹的日子。只见村民们背着大包小包来到村委会外面的广场上。原来,村里的“环保集市”又开张了。在这个特殊的集市上,村民们只要带来自己家里收集的或是从田间地头捡来的塑料瓶、农药瓶、农药袋、废纸等垃圾,就能根据积分换取拖鞋、牙膏、热水壶等日用品。
  “每个月我都会来‘赶集’,已经参加了3年多了,这些就是我上个月积攒的易拉罐、塑料袋和烟盒,现在看到路边的垃圾都会随手捡起来。”村民王芸霞说,“接地气”的垃圾分类回收兑换模式,让大家都能开心快乐践行绿色生活。
  “环保集市”的创始人刘安芬是箭岭环保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2017年参加上海举办的国际酵博会时找到灵感,回到村里,她与村书记、村主任达成了建设“零污染村”的共识,她自己拿出10 万元加上村主任的2万元一共凑了12万元作为活动启动资金,联合村党支部、两委会牵头组建了箭岭志愿者协会,开启了“零污染村”的建设进程。
  在村党员干部与志愿者共同参与下,箭岭村创建了处理垃圾的四步曲,通过垃圾规范分类、制作环保酵素、易腐垃圾堆肥、环保集市回收,让垃圾的出村量从原来每天800多斤减少到每天100多斤。
  无论是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绿色乡村治理还是零污染村建设……浙江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已经活跃在各个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为载体,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模式,撬动社会环境面貌和生态治理转变是终极目标。
  实践经验表明,志愿服务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浙江省环保厅副厅长单锦炎介绍:“下一步,浙江将发展完善生态环境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体系,根据《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有效地整合优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资源,广泛凝聚生态文明社会共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