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无废城市”巡礼(61)丨重庆:“五个结合”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

2021-02-19

2021-02-19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128号)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各省(区、市)推荐“无废城市”候选城市,并会同相关部门筛选确定了“11+5”试点城市和地区。我们现在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工作模式。
  基本情况
  与水、大气等相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手段不足、力度不够,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社会公众对固体废物污染认识不到位,对固体废物减量、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获得感不强。为提升“无废城市”建设宣传教育的覆盖范围,丰富宣传手段,增强宣传实效,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重庆市以“五个结合”推动构建“无废城市”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
  主要经验做法
  一是统筹谋划与协同联动结合。制定市、区“1+11”个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宣传时间、宣传重点,细化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具体安排,落实各级各部门职责分工,以试点宣传统领各领域工作宣传,做到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增强宣传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将试点宣传与循环经济、绿色生产、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塑料污染治理、农膜回收、绿色快递等有机结合,整合经济信息、城市管理、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邮政管理等部门及各试点区宣传资源,将试点宣传融入各部门、各领域日常宣传中,既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
  二是普及性与典型性结合。针对不同对象策划不同的宣传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聚焦多群体,采取多形式,实施差异化宣传,深入开展“无废城市”宣传“十进”、有奖手机答题、手抄报征集、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等,把“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的宣传科普内容以多种形式送进机关、家庭、学校、社区、工地、商场、企业、酒店、医院、交通、乡村、景区,提升“无废城市”的知晓度。立足生产生活常见情景,与绿色创建活动有机结合,突出垃圾分类、绿色办公、废物循环利用等“无废”元素,制定“无废城市细胞”评价标准,创建16类“无废城市细胞”680余个,覆盖衣食住行各领域,集中力量打造典型性、代表性强的“无废公园”、“无废医院”、“无废菜市场”、“无废学校”等精品细胞,以小带大,示范带动,提升影响力。“无废医院”实现医疗废物从科室、病房、医院暂存间到收集、转运全过程闭环监管,拟在全市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推广;“无废菜市场”日处理果蔬等餐厨垃圾约5吨,制备营养土0.75吨,实现餐厨垃圾不出“场”;“无废学校”将“无废理念”贯彻教学全过程,公共区域不设垃圾桶、自制环保垃圾袋、不使用一次性纸杯,用自然装扮校园;“无废4S店”补齐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在销售环节的“无废”链条;“无废公园”、“无废景区”利用枯枝落叶制备有机肥,使用废弃品制作手工艺品,实现废物资源再利用;“无废饭店”,每晚定时打折促销剩余食材、菜品,并将咖啡吧残渣制作绿植肥料赠送客户,大幅减少了食材剩余,绿植肥料成为酒店独特风景。
重庆市“无废细胞”创建颁奖仪式
  三是阶段性与持续性结合。在春节、双十一、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镇千村万户”农村环保大宣讲等重点主题活动,围绕热点话题,集中开展“无废城市”美陈巡展、快递物流包装物回收、医疗废物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废旧衣服回收加工利用、生活垃圾分类等宣传报道,组织主题志愿服务活动1500余次。同步发动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上游新闻、华龙网等相关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集中报道,并在首次宣传后,剪辑短片、短视频等,通过抖音等自媒体向手机端和网络推送,开展二次传播,保持宣传热度,最大限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把试点宣传作为一个长期性、常态化工作,把“无废理念”贯彻宣传工作的全过程,把握宣传节奏,维持宣传热度,定期发布科普视频、活动长图等宣传试点进度、试点成效,针对同一主题多层面深挖案例实践,宣传活动尽可能采用再生可循环利用材料搭建舞台和展区,不提供一次性纸杯、矿泉水,不配发实体宣传品等,不断深化“无废城市”在公众心中的印象,提升宣传的长效性。
  重庆市“无废城市 绿色生活”短视频大赛暨重庆市青少年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创建“无废学校”新学期第一课主题活动
  四是教育引导与氛围营造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编制“无废城市”生活手册、无废重庆—中小学生“无废城市”知识读本等。将“无废文化”作为生态文明教育重要内容,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实现课堂传授、课后练习、专题教育、实践体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文化打造等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无缝对接。引导师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并通过家、校、社协作,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区为媒的良好模式。创设“一修复、二循环、三创作,变废为宝”等特色课程、开展“校园无废日”、“无废主题家长讲堂”等校园活动,探索“普及—提升—自律”的教育引导路径。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无废理念”,结合区域特点,先后组织开展短视频及征文大赛、环保星主播、创意艺术展等主题活动,并与“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营造良好氛围。短视频及征文大赛持续3个多月,先后在30余个中小学校、青少年之家、景区(基地)开展现场活动,5万余师生和青少年参与,征集短视频及征文10000余个,媒体宣传40余次,网络传播量超过200万次。环保星主播活动在长嘉汇开展,知名主播和艺术家影响力、号召力充分发挥,活动现场及吃得文明展示区、资源再创站、低碳生活体验馆等展区吸引近千人参与,图文直播吸引约60万人次“云”端互动。创意艺术展依托重庆高新区大学城科教资源丰富、艺术气息浓厚氛围优势,既面向高校专业人员,也面向社会普通大众。
垃圾分类飞行棋体验                          环保袋DIY
利用废弃物品制作的作品              环保时装秀表演
小小志愿者介绍环保作品            “无废城市”主题节目表演
  五是传统模式与创新手段结合。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客户端、机场车站等平台,以新闻发布、专家访谈、现场采访、线上讲座、张贴配发宣传品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特别是邀请专家从什么是“无废城市”、为什么建“无废城市”、怎么建“无废城市”等十个方面,深度解读。发起全国首个“无废城市”线上公益讲座,四期讲座累计吸引8000余人次收看,让公众对“无废城市”认识更到位,理解更深刻。突破固有思维,线上线下联动,将“无废城市”宣传与短视频制作、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歌舞、艺术创作等结合,聘请知名主播和艺术家作为“环保星主播”,在自然博物馆环境厅创设“无废城市展区”,通过广播、抖音、快手、微视等建立传播媒介综合平台及自制微信小程序开展线上直播,向全社会传递 “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成果成效,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无废星主播”现场活动             “无废城市”公益讲座
  取得的成效
  一是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类媒体共报道逾百次,其中中央媒体报道20多次,重庆日报整版刊发《重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10问》,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消息500余条,制发短视频、漫画、街头采访、图解、海报等新媒体产品20余个,点击量达600万,主题活动参与人数累计超过200万人次,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是提升了社会的无废理念。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践行“光盘行动”、减少一次性纸杯和塑料制品使用等理念,向市民普及什么是 “无废城市”、重庆“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普通市民如何参与“无废城市”建设等知识,无废理念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三是创新了宣传的手段措施。突破固有思维,将环保宣传与传统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歌舞等文化结合,深化文艺创作,并充分发挥文艺界资源,邀请知名主播和艺术家作为“环保星主播”,通过广播、抖音、快手、微视等建立传播媒介综合平台,发挥影响力和号召力,向全社会传递 “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成果成效。
  四是无废城市细胞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创建16类682个“无废城市细胞”,其中市级176个,区级506,覆盖社会生活各领域。按创建类别分:无废学校168个、无废小区143个、无废公园47个、无废商圈18个、无废饭店49个、无废景区20个、无废机关171个、无废医院38个、无废工厂、无废企业、无废油库、无废4S店各5个,无废机场、无废菜市场各1个、无废村庄4个、无废社区2个。
  推广应用条件
  适用于各类城市构建“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在运用和推广过程应注意:一是制定系统高效的宣传教育方案,联合相关部门,结合各部门情况,整合资源共同开展宣传工作;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力度,将工青妇、社团组织、学校、企业等调动起来,更好的参与形成公众共治的“无废城市”建设全民行动体系;三是宣传方式接地气,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新传媒方式等开展宣传,通过和城市文化底蕴的结合,拓展宣传教育形式和渠道,使得“无废理念”深入人心,为“无废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