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徐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亮点模式(截至2020年12月31日)

2021-02-08

2021-02-08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一、徐州市农业废弃物高效还田及收储用一体多元促进资源化利用
  1.农作物秸秆“经纪人队伍”收储运模式
  徐州市通过出台《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徐州市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及考核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积极推动合理高效的秸秆收储运模式建设;通过大力发展“合作服务”、“村企结合”、“劳务外包”等多种形式,培育市场化的秸秆收储服务;培养当地秸秆收储经纪人,鼓励个人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专业化收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经纪人队伍建设”的秸秆收储运模式。
  2.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利用技术模式
  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率先提出了稻麦高留茬机械收获,然后进行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的技术路线,将以往的收割机收获稻麦时的低留茬改为现在的22-30cm高留茬,然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将小麦、水稻等作物茎秆和叶子就地粉碎并匀抛在地表,最后按照不同的麦稻秸秆还田方式进行还田,创造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玉米(大豆)免耕条播等多项技术。
  3.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鼓励各养殖主体按照本地化、就近处理、就近利用的原则,自行建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综合处理设施。积极引导、推动第三方农业废弃物利用企业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探索形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的“一减一控两利用”模式。
  4.农作物秸秆“1+X”综合利用模式
  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秸秆还田和秸秆离田利用范围,从空间上对秸秆收储和终端利用企业进行合理布局;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企业、大专院校开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及技术推广,获得“植物秸秆太阳能气化及废渣、废水收集利用装置”、基于“共燃技术”可用于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发明专利。同时,积极扶持和引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终端企业发展,采取多项有力举措形成了以秸秆还田为主、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工业原料化利用的“1+X”模式。
  5.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技术模式
  通过自主技术创新、自行设计、自主建造、不断完善,形成以太阳能加热保温保障有机废弃物高效能源化利用的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技术,出台《徐州市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项目配套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工作实施方案》,将太阳能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作为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项目的功能配套设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二、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
  1.统筹推进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模式
  近十几年来,徐州市政府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全力践行“两山理论”,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抓好《徐州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2017-2020年)》、《徐州市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规划方案,打造潘安湖、九里湖采煤沉陷地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修复典范,由点到面,有序推进徐州市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对100余处采石宕口和6432公顷采煤沉陷地完成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蜕变。
  2.持续推进工矿废弃地多元化发展模式
  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为根本,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因地制宜,融合发展,打造“生态修复+城建”、“生态修复+文化”、“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工业”、“生态修复+旅游业”的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多元模式。工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多元模式不仅使徐州形成了城市空间的生态优势,而且生态优势逐步转化成为徐州的惠民富民优势、产业优势、城市发展优势。
  3.工矿废弃地修复技术创新模式
  以无废理念为指导,探究废弃地的生态型恢复技术、采煤塌陷区的水土资源保持优化技术以及废弃地中废弃物的合理化利用途径与技术等,编制了《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等标准体系,为了全国其它地区工矿废弃地的有效修复提供了示范。
  三、“源头分类、收运、处理”一体化实现生活源垃圾无害化处理
  1.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处理模式
  健全制度,出台《徐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徐州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徐州市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徐州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等,推行生活垃圾源头精细化分类管理,实现城市范围内垃圾四分类设施全覆盖;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无废细胞”建设,有效实现生活源垃圾的源头减量;统筹规划,建立“徐州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化保洁、收运、监管体系,形成城区生活垃圾由市场化保洁公司负责收运与城管部门密闭运送至垃圾处理厂,农村地区由“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统筹收运处置体系;通过新(扩)建城市垃圾焚烧厂,徐州地区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和原生垃圾“零填埋”。
  2.生活源有机易腐垃圾协同利用处置模式
  以“产业循环共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为着眼点,依托徐州、邳州两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开展垃圾资源技术开发,重点培育综合型运营企业新盛公司,打造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等生活源有机易腐垃圾的协同处理产业链,实现固体的高价值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形成新的增长点。
  3.“1+N”建筑垃圾处置模式
  在推行绿色建筑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构建渣土运输智能管理架构,建设并完善“徐州市智慧渣土综合服务监管平台”,真正实现建筑垃圾处置全智能化管控。采用特许经营授权方式加强对骨干企业的政策扶持,开展拆迁工地内建设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移动式处置技术模式探索与示范,不断推进拆迁工地建筑垃圾现场处置工作。
  四、强化危险废物全流程监管
  1.完善危险废物综合管控制度体系建设
  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强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方案文件,建立联合执法检查、联动危废监管、联动项目审批“四联一体”的危险废物安全联动机制,形成对“产、贮、运、处”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综合管控模式,有效降低潜在环境和安全风险。 
  2.建立危险废物源头管控政策机制
  用好环评审批“限批”的机制,提高准入门槛;依托“危险废物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摸清危险废物每月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数据,建立重点监管、核查企业清单,做到危险废物源头管控。
  3.建立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运体系
  开展中小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向产废单位延伸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服务,督促中小企业落实危废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拓宽中小企业危废处置利用途径,解决中小企业危险废物量小、管理不规范、转移不及时、处置费用高等问题。
  4.推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产业耦合链接,形成以铅蓄电池回收利用和煤焦油综合利用等为核心综合利用产业链;提高废酸、贵金属提炼等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新建完成沛县、睢宁县、邳州市飞灰填埋场和2座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实现全市危险废物本地安全化处理。
  5.完善医疗废物联防联控机制
  通过强化联防联动、调查摸排、信息化监管和专项整治,建立医疗废物处置多部门协同机制,完善了医疗废弃物处置信息交流和工作协同机制,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强化监管执法力量。 
  五、企业绿色升级发展助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高价值利用
  1.以地方立法推进协同治理的工业固废管理模式
  在国内地级市率先出台《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建立市、县上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以区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为纽带的淮海经济区协同管控模式,加强信息化和物联网的“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 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强化对面广量大的工业固体废物的精细化管理。
  2.以工业绿色转型协同消减工业固废和大气污染物模式
  推进煤炭开采企业绿色转型,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等传统行业整合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打造以“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为重点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削减。
  3.工业园固废产业共生和循环利用模式
  制定出台《徐州市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围绕空间布局优化、循环产业链构建、废弃物综合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突出园区内“物质循环、项目协同、产业共生”,以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充分考虑园区建设项目的技术协同性和规模匹配性,突破各项目独立建设、处置技术单一存在的固有缺陷,实现项目互生、产业共生和资源再生,提升产业园运行效率和循环化水平。
  4.以环保产业培育促进工业固废高值利用模式
  鼓励支持企业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新技术的研发,改变过去工业固废“低值单一利用”方式,培育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钢渣等大宗垃圾生产新型建材的企业,提高徐州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能力和高值化利用水平。以“产业循环共生、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为着眼点,依托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以新盛公司为主体的固废协同共生处理的产业链;以徐工集团为代表的“设备回收-再制造-生产营销”的再制造产业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