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质量 > 其他 > 自然生态环境

2009年自然生态状况

2010-06-05

2010-06-05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状  况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截至2009年底,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541个,保护区总面积约14700万公顷,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9个,面积9267万公顷,分别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6%和62.7%。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0多处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组成部分。

  截至2009年底,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012处,面积12288.2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701.17万公顷。

  截至2009年底,已建成各类海洋保护区170多处。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2处,地方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10多处。海洋特别保护区30多处,其中国家级16处。

  截至2009年底,已建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200多处。其中国家级16处,省级52处,市(县)级130多处,总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保护区保护的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数量占应保护物种的40%。

  截至2009年底,已建设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118个,有效保护了濒危、珍稀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为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提供战略储备。

  物种  中国幅员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中国有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荒漠、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按群系分,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丛约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冻原、高山垫状植被和高山流石滩植被主要有17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19类,草本沼泽约14类,木本沼泽4类,泥炭沼泽1类。

  中国近海有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流域4个大海洋生态系,近岸海域分布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河口、海湾、泻湖、岛屿、上升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古贝壳堤、海底古森林、海蚀与海积地貌等自然景观和自然遗迹。

  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其中,苔藓植物2541种,蕨类2270种,裸子植物245种,被子植物29816种。此外,几乎拥有温带的全部木本属。

  中国约有脊椎动物6481种,其中,哺乳类581种、鸟类1331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共420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华南虎、扬子鳄等数百种动物为我国所特有。

措施与行动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  2009年,林业湿地项目完成中央投资22387万元,用于实施41个项目。启动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完成了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和广东6省市的湿地资源调查任务。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6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总数达到100处。在辽宁、黑龙江和广东3省开展了国家重要湿地确认试点。新增杭州西溪湿地1处国际重要湿地,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总数达到37块。目前,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湿地保护面积达到1795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49.6%,湿地保护率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

  【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  各个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强化海洋保护区的海域使用、开发活动和海监执法管理,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了中国海监机构,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深入开展规划编制、执法巡护、基础建设、科研调查、生态监测、灾害防治、教育宣传、公众参与、对外合作等各项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布局基本合理、类型相对齐全、功能渐趋完善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体系。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建设和试点,为完善开发和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经济调控手段,为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财政机制。在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外来物种入侵区、气候变化影响敏感区等区域,组织实施了一批典型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动建立海洋部门、环保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共同开展污染总量控制合作试点。

  【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  印发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导则》(试行),组织开展了2009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筛选,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亿元支持5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新建了1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了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环境保护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确定并发布了这2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环境保护部利用环境小卫星对拟晋升和调整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成立了第五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开展了2009年度的评审工作。

  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对5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管理评估。

  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审查了一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调查处理了一些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违规事件。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增殖放流及休渔禁渔】  公布了57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第三批),分布于长江、黑龙江和珠江等水系的36条江河、14个湖泊,以及渤海、黄海、东海的7个海湾、岛礁和滩涂等水域生态系统,可保护四大家鱼、小黄鱼、刺参等上百种重要经济、濒危和地方特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繁衍栖息场所。

  2009年,发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全国投入增殖放流资金5.9亿元,增殖放流各种鱼类、虾蟹类、贝类等共计245亿尾,举办了12次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引导带动全国各地共实施增殖放流活动上千次。黄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的休渔时间统一向前延长了半个月,休渔作业类型统一为除单层刺网和钓具外的所有作业类型。2009年,休渔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达11万艘,休渔渔民数量近100万人。印发《关于加强2009年长江禁渔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2009年长江禁渔期执法检查行动。沿江10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组织开展执法检查行动5340次,出动检查船艇7408艘次,参加检查人员70032人次,共查获违禁捕捞船2112艘次。

  【农业野生物种资源保护】  2009年,农业部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部门对黄芪、蒙古口蘑(白蘑)、柱筒枸杞、小米椒、苦丁茶、兰科(所有属所有种)、百合科百合属(所有种)等143个物种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2028个分布点,进行了GPS定位;分别对野生稻、野生大豆、小麦野生近缘植物、野生茶树、野生桑树、野生苎麻和野生柑桔类植物13个物种进行了抢救性收集,共收集各类资源1311份(次),妥善保存于国家种质库或种质圃中;经对已收集的野生稻、野生大豆分别进行农艺性状、抗虫性和抗病性鉴定发现了具有较强耐热性和稻飞虱、白叶枯、稻瘟病抗性的普通野生稻,以及具有极强耐湿性和耐寒性的野生大豆,这批优异资源将为新基因发掘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外来入侵生物防治】  2009年,农业部继续在全国17个省市开展刺萼龙葵、水花生、黄顶菊、薇甘菊、福寿螺等15种重大危险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技术示范推广行动,共铲除(防治)外来入侵生物241万公顷;完成紫茎泽兰等18种重大入侵生物全国普查,完善全国外来入侵生物数据库;制定黄顶菊、薇甘菊等10种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技术规程。

  【中国环境与健康战略研究】  中国环境与健康战略研究初步构建了到2050年国家环境与健康战略框架,分析了中国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历史和现状,探寻了中国环境与健康管理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剖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应对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提出与中国未来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与健康工作调整思路,包括:中国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环境与健康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实施步骤以及相应的体制政策建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