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建铁路宜万线宜昌至万州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合格的函
武汉铁路局宜万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
你指挥部《关于新建铁路宜万线宜昌至万州段工程申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请示》(襄阳指〔2015〕82号)及附送的《新建铁路宜万线宜昌至万州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验收调查报告》)等材料收悉。我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会同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9月21日至23日对该工程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检查。经研究,提出验收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庆市万州区境内,线路东起湖北省宜昌市宜昌东站,终至重庆市万州区万州车站。工程全线长377公里,其中湖北省境内324.29公里,重庆市境内52.71公里,建设特大桥和大桥191座、中小桥72座、隧道159处、涵洞393座。工程总投资274.89亿元,其中环保投资9.11亿元。
2003年11月和2006年9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以环审〔2003〕288号和环审〔2006〕468号文批复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宜昌东至凉雾段由单线工程变更为复线工程的补充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于2004年1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建成投运。目前车流量达到环评预测近期(2015年)车流量的70.5%。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已同步投入使用。
二、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一)对沿线5处声环境敏感点路段设置总长2360延米的声屏障,对64处设置隔声窗,共35485平方米。沿线30米范围内敏感点已全部落实搬迁,环评阶段提出采取振动防治措施的20处敏感点已全部搬迁或取消。
(二)工程已按有关规定对征用的土地进行了补偿,各取土场采取了复耕、平整恢复、绿化、挂网防护等方式进行了恢复。弃土(渣)场采用复耕、修筑挡墙、坡脚挡护、平整、植树植草等防护及恢复措施, 建设了挡护设施、排水设施,部分交付地方使用。路基、隧道边坡进行了防护和绿化,设置了排水沟渠。工程以大桥方式穿越宜昌中华鲟保护区,施工阶段按照环评批复要求开展了保护区专项环境监控、监测。
(三)工程全线12座车站建成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至2015年,各站生活污水排放量仍未达到污水处理设备运行进水量要求,车站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置后作为站场绿化回用或由市政统一清运处置。
(四)工程为全线电气化铁路,配备6台内燃机,全线站房不设置锅炉,列车采取封闭运行及定点收集清运生活垃圾,交地方环卫部门处置。
(五)沿线50米范围内的居民收看电视均已采用了有线电视、卫星天线等抗干扰的接收方式。按要求编制了相关的应急预案。
三、环境保护措施运行效果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编制的《验收调查报告》表明:
(一)在现状车流量下,工程线路两侧声环境敏感点昼、夜间噪声值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相关限值要求。厂界昼、夜间噪声值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厂界环境敏感点杨庵子、小马家和铁路专用线两侧4处声环境敏感点昼、夜间噪声值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标准。
(二)根据监测结果,各敏感点振动水平均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相关限值要求。
四、验收结论和后续要求
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基本落实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配套建设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经验收合格,同意该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工程正式投运后应做好以下工作:开展沿线敏感目标噪声及振动跟踪监测,预留资金,发现超标敏感点及时采取相应的降噪减振措施;加强敏感水体桥梁的环境风险管理措施,完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定期进行风险应急演练,杜绝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适时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
请湖北省环境保护厅、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宜昌市环境保护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做好该工程运营期的日常环境监管。
环境保护部
2015年11月9日
抄送: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环境保护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湖北省环境保护厅,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宜昌市环境保护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1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