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雅砻江官地水电站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合格的函
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你公司《关于申请四川省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报告》(雅砻江规〔2015〕119号)及附送的《四川省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验收调查报告》)等材料收悉。我部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5年5月12日至13日对该工程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检查。经研究,提出验收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工程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和盐源县境内,是雅砻江下游卡拉至江口河段五级开发方案的第三个梯级电站,上游与锦屏二级电站尾水衔接,下接二滩水电站库尾,开发任务为发电,枢纽工程由挡水建筑物、泄洪消能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330米,相应库容7.53亿立方米,具有日调节性能,电站总装机容量2400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111.29亿千瓦时。工程总投资146.9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3.85亿元。
2006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复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审〔2006〕47号),工程于2010年10月开工建设,2011年9月经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同意工程首台机组试运行(川环建函〔2011〕364号),2013年3月机组全部投产发电。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已同步投入使用。
二、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一)在锦屏二级电站闸址下游大沱业主营地内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2011年至2014年,开展了4次增殖放流,分别放流10.1万尾、35万尾、75万尾和46万尾。在坝址下游约2.5公里处修建了面积约0.93公顷的简易喜流水鱼类产卵场。
(二)制定了蓄水及运行调度环保方案,通过机组发电下泄不小于200立方米/秒的生态流量,坝址下游已布设打罗水文监测站。砂石系统废水采用混凝沉淀处理达标后大部分循环利用,少量排放;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和含油废水分别经沉淀中和处理、隔油池处理达标后排入雅砻江;业主营地及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经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标后排放。
(三)将水库淹没影响区的28棵古树移栽至业主营地内,对弃渣场、土石料场、施工区边坡、施工道路及施工营地等采取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对施工临时占地区均进行了植被恢复和绿化,水土流失总治理度约98.43%。
(四)施工期对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采取湿法作业、设置了收尘装置进行除尘,施工场地、道路进行洒水降尘。施工期通过优化爆破方式、采取减振设备、合理安排生产时间等措施控制施工噪声。
(五)蓄水前进行了库底清理,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组织对官地水电站开展了蓄水阶段移民专项验收。移民集中安置点生活污水部分采用沼气池处理,部分采用旱厕,各安置点均设置有垃圾集中收集设施。
(六)编制了《官地水力发电厂环境污染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建立了有关环境管理制度和应急反应机制。截至目前,工程未发生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环境风险事故。
三、环境保护措施运行效果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验收调查报告》表明:
(一)验收调查期间共调查到鱼类34种,无国家Ⅰ、Ⅱ级保护鱼类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与相对环评阶段的调查成果相比,新调查到了中华鰟鮍、云南光唇鱼、齐口裂腹鱼等3种鱼类。水库蓄水后,库区太湖新银鱼、麦穗鱼、棒花鱼等喜缓流和静水鱼类数量明显增加,已成为库区的优势种群,而裂腹鱼类、鲈鲤、圆口铜鱼、长鳍吻鮈、长薄鳅等喜流水和激流鱼类生物量减少,目前主要用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进行种群补充。
(二)电站试运行期间,保障一台机组运行,没有出现过停机状况,根据运行记录,通过机组发电,实际下泄流量不小于285立方米/秒。
(三)试运行期,雅砻江4个水质监测断面各项监测因子除粪大肠菌群超标外,其余各项因子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粪大肠菌群最大超标1.4倍,超标原因主要与周边农业面源和上游生活污水排放有关。
业主营地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出水水质各项监测因子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四、验收结论和后续要求
该工程实施过程中基本落实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配套建设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经验收合格,同意该工程正式投入运营。
工程正式投运后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弃渣场、料场等绿化、生态修复措施的后期管护,严格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加快长丝裂腹鱼、裸腹重唇鱼和青石爬鮡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度,做好鱼类增殖放流站的运行管理、增殖放流效果的跟踪监测工作, 3至5年后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
请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做好该工程运营期的日常环境监管。
环境保护部
2015年6月23日
抄送:环境保护西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凉山彝族自治州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6月2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