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合格的函
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你公司《关于申请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函》(穗地铁建总办〔2014〕366号)及附送的《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验收调查报告》)等材料收悉。我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于2014年11月4至5日对该工程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检查。经研究,提出验收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工程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区、花都区,为已开通三号线一期工程的延长线,起自天河区的广州火车东站,止于花都区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68公里,均为地下线。共设12座地下车站,已开通10座,其中高增站、机场北站暂未开通。工程未新建车辆段,与二号线北延段共用嘉禾车辆段。新建主变电站1座,位于嘉禾车辆段内。控制指挥中心依托三号线一期工程建成的大石控制指挥中心。项目总投资106.0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0.52亿元,占总投资的0.49%。
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12月以环审〔2006〕667号文批复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我部于2009年5月以环审〔2009〕384号文批复了工程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于2007年5月开工建设,2010年10月投入试运营。验收调查阶段(2012年9月)工况负荷达到设计初期(2012年)的186%,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已同步投入使用。
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了如下变更:
(一)主变电站选址,原在矮岗站(现更名高增站)附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实际建设在嘉禾车辆段内,更名为望岗主变电站。
(二)列车编组,原采取初期3辆,近期、远期3/6辆混搭的编组方式,试运营期采用6辆编组。
上述变更未事前履行手续。
二、环境保护措施及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一)工程正线全线铺设无缝钢轨,定期打磨轮轨,选用消声风机、超低噪声横流冷却塔等低噪声设备。风亭和冷却塔与周边敏感点建筑物距离大于15米。风亭排风口朝向未正朝敏感点,周边进行绿化,风亭的风机风管采用软连接,风道安装大型片式消声器。冷却塔采用下沉式设计或置于建筑物顶层。
(二)工程选用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正线全线采用预应力长枕式整体道床,正线与辅助线连接处避开地面振动敏感点建筑物,在振动敏感的地段采用扣件减振,离心水泵与承重台之间设置阻尼弹簧隔振器。
(三)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实行分流制。敞开式风亭、车站出入口渗漏雨水经收集后排入城市雨水管网;各类废水及生活污水经收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四)车站安装垃圾分类收集箱,定点收集后由专业环境公司统一回收处置。
三、环保设施运行效果和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制的《验收调查报告》表明:
(一)各监测点位噪声监测值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标准限值要求。
(二)沿线敏感点振动监测值符合《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中相应的“居民、文教区标准”、“混合区、商业中心标准”、“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的标准限值要求。
二次辐射噪声监测值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JGJ/T 170-2009)中相应标准限值要求。
(三)生活污水各水质监测因子符合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限值要求。
(四)风亭厂界臭气浓度符合《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四、验收结论和后续要求
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基本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配套建设了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经验收合格,同意主体工程正式投入生产。
工程正式投运后应加强工程运营期各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严格落实沿线敏感目标噪声及振动跟踪监测计划,确保各项环境影响因子长期稳定达标;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工程沿线土地规划控制工作,严格控制沿线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新建敏感建筑。
请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和广州市环境保护局做好该工程运营期的日常环境监管。
环境保护部
2015年1月8日
抄送: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州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月1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