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提案”由我部会同林业局、海洋局、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旅游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自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全国超过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都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区,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以及大多数重要自然遗迹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逐步恢复。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各类保护地中,自然保护区管理最为严格。《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应当妥善处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确定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界线,应当兼顾保护对象的完整性和适度性,以及当地经济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不影响保护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组织开展参观、旅游等活动。
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课题。多年来,相关部门致力于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功能,在各类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科普宣教等活动。一些自然保护区所在地政府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态旅游、实施生态保护补偿等,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经济建设及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贵州茂兰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生态旅游,吸纳当地群众参与保护与管理,建立反哺机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是当地传统茶园,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情况下,支持开发特色红茶品牌,茶农收入成倍提高。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巨大。自然保护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有的地方尚未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多次不合理调整、甚至撤销自然保护区,导致自然保护区破碎化,甚至总面积一度下降。一些地方在自然保护区内、甚至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开发建设,损害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和价值。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管。现阶段,加强监管,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诚如您言,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措施单一、保障机制跟不上等现实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各项战略部署,环境保护部等有关部门正采取措施,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提高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通过法律手段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倡导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分级分类管理方式,明确和细化保护与管理责任,积极配合自然保护区相关立法工作。
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和管理体制。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通过征收、租赁、置换等方式调整土地权属。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规范自然保护区内的旅游等有限开发活动,全面实施特许经营,分离“裁判员”和“运动员”职责。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纳入红线范围。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严格监督管理。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卫星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提高涉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制定负面清单,强化规划环评约束,细化项目环评要求。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督促地方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进行排查,对存在问题治理整顿,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强化环境保护督察,督促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落实自然保护区的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采取约谈、挂牌督办、曝光等手段,强化监督问责。加强信息公开,引导公众合理参与自然保护区监管,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公共监督员制度,加快形成“政府主责、部门协同、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
五是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和整合相关中央财政资金,加强资金支持力度,督促地方政府保证自然保护区运行和管理经费。督促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人员和经费保障,强化一线科研监测工作;落实自然保护区边界范围和功能区,强化勘界立标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区范围标识和警示系统。建成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监测核查体系,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生态监测网络。规范和强化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和管理评估工作,开展资源本底、外来入侵物种、保护绩效和管理机构状况等调查评价。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数据汇总、分析和整合,构建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平台。
今后,我们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为主线,以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注重改革创新,严格执法监管,积极推动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
2016年8月30日
联系人: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张晔
电话:(010)66556313
抄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国务院办公厅,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林业局、海洋局、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