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服务 统筹两个大局
◆徐庆华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及2012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保“两会”(以下简称“两会”)。“两会”充分肯定了“十一五”环保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分析了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上升为国家意志,全面部署了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等重点工作,为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新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
抓住环保事业开拓新局面的重大机遇,推动环保事业真正进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干线、主阵地和大舞台,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做出应有贡献,是从事环保国际合作的同志需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的重大命题。
一、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两会”进一步明晰了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核心目标、确立了战略思想、指明了具体途径。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目标,是环境保护的永恒主题,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环保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必须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环保国际合作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是我国对外交往、交流、合作非常活跃的领域,已成为国际关系和国务活动、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环保国际合作通过在国际公约和合作机制中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参加“游戏规则”的制定,避免了我国承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环保国际合作通过引进先进的理念、管理思想、机制、技术和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探索环保新道路,需要我们从事环保国际合作的同志们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环保国际合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当前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逐步演化成为承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的复合体;在全球化、区域化大背景下,当地和局地环境问题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各国间除了环境问题本身的相互影响外,还通过投资、贸易、人员交流等活动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环境;一国的环境问题在相当多层面上会演变成为区域和全球性问题,引起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反之,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也会对一国的环境造成多方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环境问题区域化、全球化之际独善其身,也无力独自应对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合作加以解决,但如何保护、如何承担责任存在巨大分歧;国际环境治理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环境规则趋于机制化、刚性化。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方面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显现,形势严峻;另一方面,我国对区域性、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
当前,环保国际合作面临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如何更新环保国际合作观念和意识,真正做到站在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形象和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谋划环保国际合作;二是如何促进合作方式转变,从以往注重引进资金转变为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环境管理思想、理念、机制,如何更加有效地促进国内环保工作;三是如何有效化解国内环保热点问题与国际环保热点问题不同步的矛盾,如何更有效地将国内环保工作重点与国际环保热点结合起来,环保国际合作如何更有效地服务环保中心工作;四是如何推动完善相关机制和体制,促使谈判、履约更加有效地与国内履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五是如何加强环保国际合作队伍基础能力建设。
三、乘势而上,应对挑战,开拓环保国际合作新局面
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环保国际合作必须始终坚持为环保中心工作、为我国外交大局服务,统筹国内和国际大局,拓宽思路,更新观念,提升水平,为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做出应有贡献,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合作的安全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在新形势下,环保国际合作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环保国际合作促进国内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贡献。
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站在全球化的视角谋划环保国际合作。利用已有的合作机制和平台,积极宣传我国的环保工作实践和进展,扩大我国在环发领域的话语权,塑造我国在国际环发舞台的良好形象,实现环保国际合作的双向交流与共享,为我国提供更广阔的外部发展空间。
二是将推进国内环保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作为环保国际合作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积极为我国污染减排、重金属污染防治、化学品管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污染修复等重点领域工作寻求国际合作,注重引进相应的先进理念、管理思想、机制和先进清洁技术,促进国内环保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按照“周边是首要”的方针,贯彻落实“安邻和富邻”的原则,实施“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积极应对周边环境问题,开展对话与合作,增信释疑,保持平稳安定的周边环境,继续积极完善和加强现有双边、多边环境合作机制,尽量消除和减少与周边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分歧。根据“大国是关键”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做好中俄、中日和中美等双边国际合作工作。
四是按照“多边是重要平台”的方针,积极参与多边环境进程,以“维护权益、争取利益,扩大影响”为主导,努力在国际环境规则制定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维护我国核心利益,为国内履约和推进环保重点工作赢得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将“履约”作为推进国内环保工作的重要环节,形成国际环境履约工作与国内环保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协同共进的局面。
五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要“改革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有关精神,建立和完善国家级国际环境合作协调机制,尤其是建立健全国际环境公约履约机制,完善国内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建设履约中心,将国际环境合作纳入国家环保规划和相关对外合作规划,统一部署和落实。
六是加强环保国际合作队伍能力建设。有计划地培养语言好、熟练掌握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相关谈判的专门人才,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储备库。推动建立专门的国际环境战略与政策研究队伍,加强对环境合作国家的国别研究和合作国际机构的研究。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技术支持队伍建设,支持对外合作中心、中日中心和东盟中心全面提升技术支持保障能力。
七是结合国家“走出去”战略,推动创建中国环境援外品牌,创新援外培训方式,努力开发援外项目,推动建立援外队伍,努力开拓国际环保产业市场,推动国内环保产业和环境服务走向世界。
八是加大国际合作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相关环境问题专项资金以及国际双边环境合作资金,包括环境公约履约资金等。加大国内环境公约履约配套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有关工作经费。
作者系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兼国际合作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