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通报,由国家环保总局等7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50周年纪念大会将于10月27日在京隆重召开,会议将回顾自然保护区发展历史,总结经验,筹划未来,并表彰为自然保护区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这位负责人还通报了我国自然保护区50年发展有关情况(见附件)。
附件
中国自然保护区走过50年征程——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综述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途径,是功在当代,荫及千秋的伟业。今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自1956年在广东鼎湖山建立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光辉历程。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对保护国家战略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自然保护区建设是近代人类的一大创举,是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而做出的明智选择。自1872年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以来,世界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全球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10.2万个,总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才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我国自然保护区经历了数量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综合的发展历程。50年的征程概括起来可以划分为起步、停滞、发展、飞跃四个时期。
起步阶段。1956年,在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上,秉志、钱崇澍等五位科学家提出了《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天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第92号提案。据此,中科院商广东省人民政府当年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先河,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此后,全国先后建立了黑龙江丰林、浙江天目山、云南西双版纳等20多处自然保护区。
停滞阶段。“文革”期间,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不但没有发展,反而有所倒退,一些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遭到破坏或撤消,保护区内的捕猎和砍伐活动猖獗,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大勐龙保护区完全丧失保护价值,勐仑保护区20%的面积受到破坏。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自然保护区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国家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和规范,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同时,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也不断扩大。到1999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276处,总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8%。因此,这一时期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特点是有关政策法规的发布实施和数量的快速增长。
飞跃阶段。1999年国家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来,自然保护区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全国新建自然保护区1073个,占总数量的26.7%。在数量规模快速增加的同时,基础设施和管护能力建设也大为加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数量急剧增长和投入大幅度增加。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进展和成效 五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自然保护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辛勤耕耘,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
一是基本形成了自然保护区体系。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地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九种类型。从布局上看,全国各省区都有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多的是广东、云南、内蒙、黑龙江、四川、江西、贵州、福建等省份,这8个省、区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8%。面积较大的是西藏、新疆、青海、内蒙、甘肃、四川等西部省区,6省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就占全国总面积的77%。
二是制定了自然保护区发展政策。早在1962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要求各地在珍稀鸟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建立自然保护区。1979年,原林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和科学考察工作的通知》。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严格执法、强化管理,加大投入,促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环保总局与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建设部等七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和要求。
三是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自然保护区相关法律。1994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自然保护区条例》,这是第一部自然保护区专门法规。有关部门也制定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黑龙江、内蒙、浙江等24个省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规,200多个自然保护区也制定了管理办法。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使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进了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
四是编制并实施了自然保护区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实施有效管护的关键。1987年原国务院环委会发布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经国务院同意,原国家环保局、国家计委于1997年发布实施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环保总局又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另外,绝大多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认真编制并组织实施了总体规划,加强了管护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提高了管护水平和管理成效。
五是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有关部门与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科研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政策、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大量较高水平的成果,促进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很多自然保护区也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研究和调查工作,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技含量。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繁殖研究、大连蛇岛自然保护区的蝮蛇栖息地研究、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定位研究、中科院的30多个生态定位观察研究等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地、各自然保护区也建立了一些生态监测站点,加强生态监测,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六是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各地区、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经常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自然保护科学知识,展示生态保护和建设成就,积极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多重价值和多种功能,使自然保护区不仅成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基地,还成为开展生态教育、弘扬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多年来,各地和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建立姊妹保护区、跨界保护区等多种形式,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外资金,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促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成效显著。
一是保护了国家战略资源。生物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每一个生物物种都包含丰富的基因,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水稻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和应用,创造了中国杂交水稻的奇迹。对生物资源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的天然储存库,保护了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是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保护了我国8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0%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85%的野生动植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存完好的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生态功能,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我国自然环境最洁净、自然遗产最珍贵、自然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态功能最重要的区域,都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中。
三是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自然保护区内保存较完好的生态系统、珍稀动植物、特殊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旅游场所,自然保护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载体。随着人类对自然生态认识的不断深入,绿色文化正在逐步引领先进文化潮头。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弘扬了绿色文化,发展了绿色文明,提高了公众素养,促进了社会进步。很多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在保护区试验区内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式,指导和带动社区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四是树立了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为保护全球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我国一直致力于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保护区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就是认真履行有关国际公约的具体体现。我国已有26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有27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10多处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有相当一部份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三、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十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抢救性保护为主线,以控制人为影响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为重点,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迎难而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自然保护区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领导重视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根本。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就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请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物资源的批示建立的。江泽民同志亲自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题写区名。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投入到位。温家宝总理也要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更名要慎重,一经确定不宜经常变动,要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培炎副总理多次指示:“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其建设和管理水平”;“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推广典型经验,促进生态保护”;“要加大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2、政府主导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前提。自然保护区是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责。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政府重视,自然保护区事业就快速发展,什么地方政府重视,自然保护区就健康发展,否则,自然保护区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五十年来,各级人民政府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将自然保护区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划建保护区,健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投入,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管理质量,为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
3、部门联动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关键。自然保护区工作涉及多方面、多行业、多领域,需要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要在部门间形成合力。五十年来,我们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工作机制,即“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调动了各部门的积极性,大家都在为自然保护区发展争做贡献。林业部门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力军,多年来特别是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抢救性划建了一大批保护区,构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农业、国土、海洋、水利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责,建立了一些保护区,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科院不仅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而且组织开展了大量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环保部门积极发挥综合协调职能,联合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法规、标准、规划,加强管理评估和监督检查,推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健康发展。
4、严格执法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手段。各地、各有关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防止了重大人为生态破坏。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执法检查和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及时制止了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政策要求的违法行为或错误做法,查处了一些破坏保护区的违法开发活动和案件。2005年环保部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立案查处622起,关停取缔建设项目543个,责令限期治理项目288个,查处有关责任人155人,移送其他部门处理案件116件,并将少数存在违法活动、社会反映强烈的自然保护区列为重点督办案件,落实责任追究。
5、队伍建设是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保障。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与建立了一支能够基本适应管护需求、不怕苦、不怕累、勇于担当重任的管理队伍密不可分。据统计,全国有三万多人战斗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第一线。这次受到表彰的,就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多年来,他们克服生活条件差、经费短缺等困难,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团结奋斗,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自然保护区事业。他们不计得失,淡薄名利,吃苦耐劳,扎根深山老林,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保护区事业。他们忠于职守,严格执法,在人员少、装备差、战线长、压力大的情况下,勇于同各种偷猎野生动植物、侵占保护区土地、掠夺保护区资源及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在和平年代谱写了一曲曲人生的壮丽凯歌。在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原治多县西部工委书记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在反偷猎斗争中壮烈牺牲;在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女青年徐秀娟,为扩大丹顶鹤种群,在驯养繁殖研究时不幸遇难。他们是自然保护区工作者的骄傲,他们的精神永存!
四、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带来严重威胁。二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三是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需要优化。四是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突出。五是管理机构性质、职能和定位不规范。
党的十六大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项重要目标之一,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一五”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大主体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禁止开发区,要求健全法制、落实主体、分清责任、加强监管。《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基本稳定。这些方针政策都为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一是夯实基础,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调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结构。二是强化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三是严格执法,防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破坏。四是完善体制机制,统筹自然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五是加强政策研究,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六是强化宣传教育,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新闻通稿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