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保总局新闻背景材料
6月22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等25个乡镇的代表在北京从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手里接过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奖牌和证书,成为第二批获得该荣誉的乡镇,50名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获得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优秀领导”的荣誉称号。这标志着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和经济“双赢”、营造良好生态家园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这些获奖的乡镇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生活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型性,应该说是名副其实。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推动农村环保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态文明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是开展生态市(生态县)、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自2001年启动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以来,得到了广大乡镇政府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各级环保部门进行了认真指导和精心组织。目前,全国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日益受到省、市、县和乡镇政府的重视,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江苏把“三创建”(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活动)作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主要措施,纳入省政府工作目标。浙江、山东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天津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环城四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六大工程”之一。一些地方在创建活动中,乡镇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各有关部门、行政村、居委会负责人参加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创建中遇到的问题,使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目前,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促进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发展质量。从获得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来看,创建活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通过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投资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这次命名的25个乡镇,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4个,超过50亿元的有7个,超过10亿元的有18个。深圳市龙华镇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5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719.31亿元,完成税收17.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5%、50.9%。和3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天津市西青区中北镇新注册企业106家,注册资本金近4亿元。陕西省西安市郭杜镇在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中,将生态兴镇与产业兴镇有机衔接,建成以周家庄笼养鸡基地为核心的“百万畜禽养殖基地”,形成了饲料加工、鸡蛋生产、卫生防疫、鸡粪处理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创建活动在促进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城镇的聚集效应,培育城镇支柱产业方面也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从这次命名的25个乡镇来看,外来人口比例均接近或超过60%,有的甚至达到80%以上,同时培育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如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的汽车制造及配套产业、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的西甜瓜产业、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的榨菜生产、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的竹林资源开发等。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以结构调整为中心,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榨菜产业已成为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6万亩耕地中有5万亩是榨菜基地,有近4万人从事榨菜种植,每年仅榨菜一项的产值就达到2个亿,农民人均收入中有1000元来自于榨菜生产。 二是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村容镇貌,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各地在创建活动中,实施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住宅小区集中,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取得良好成效。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完善环境基础设施,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次命名的25个乡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状况保持在良好水平。水环境质量一般能够达到国家Ⅲ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一般在35%以上,有的达到45%左右;生活污水处理率一般在70%以上,有的达到了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一般在90%以上;清洁能源普及率一般在60%以上,有的达到90%。 河北省廊坊市燕郊镇按照乔灌草立体交叉、四季长青的标准,开展大规模的植树、栽花、种草活动,绿化面积已达到3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4.4%。湖南省长沙县星沙镇把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民心工程,人均绿化面积达到32平方米,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接近100%。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38.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64.4%。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金龟村位于水源保护区内,土地开发受到限制。镇政府采取“异地发展”的办法,动员该村把已投入200多万元、搞好“三通一平”的工业用地种树还林,既保护了水源,又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的生活出路。宝安区石岩镇是深圳市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一、二级水源保护区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47.9%,供应150多万人的饮用水。为此,镇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镇”的发展目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全面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做到“路上无杂物,绿地无杂草、垃圾不满箱、污水不染路”。江苏省常熟市大义镇将镇区污染企业集中搬迁到工业园区,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日处理8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对镇区所有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和大部分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达标排放。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在镇、村结合部实行“沟、渠、田、林、路、村”综合整治,有效改善了村容镇貌。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全面实施垃圾袋装化,配备100多名保洁员上门巡回收集生活垃圾,镇域内全面消灭露天粪缸和简易户厕,彻底改变了农村的卫生状况。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依托绍兴县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对本镇工业污水和建成区内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节约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可以说,这种环境基础设施资源共享的模式对解决小城镇污水问题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是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带动了农村环保工作。通过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既要生活小康,又要人民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快速发展,又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乡镇干部和群众的普遍共识。苏州市甪直镇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注重企业内部工艺改造和相关企业间的配套。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大力推进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旅游为内涵的文明村建设。上海市莘庄镇通过开展“环保进小区”试点活动,使环保进入千家万户,进一步规范了居民的环保行为,增强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乡镇环保队伍建设和环境执法得到加强。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坚持实行环保工作“三个一”制度(即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确保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深圳市坑梓镇环保所率先实行环保政务公开,让广大群众和外来投资者享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与此同时,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朋友的日益关注。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命名14个乡镇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后,近20家在京主要新闻媒体进行了报道,有些还开展了跟踪报道,举办专题和专栏,给予了大力支持。 从全国来看,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也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继续努力,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指导和规范管理,不断深化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 一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规划组织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要与农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镇、村兼顾。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在做好环境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创建计划,研究具体措施,扎实抓好组织和实施,不搞突击创建。 二是要注重过程和实效,扎实开展创建活动。创建活动的关键在于过程本身,重在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防止走过场。创建活动要突出重点:一是严格执行城镇建设规划和环境规划;二是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三是因地制宜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并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的监管;四是切实保护好饮用水及其水源地;五是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搞好绿化、美化;六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七是发展生态农业,控制面源污染;八是加强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坚持考核标准,严格把关,慎重推荐。三是要规范管理,不断深化创建活动。“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不是一劳永逸的荣誉,对已经命名的优美乡镇,要实行动态管理。国家环保总局将适时对已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进行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将撤消命名。希望被命名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把授牌作为新的起点,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和丰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的内涵,充实循环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强化监管、保障投入和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使“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