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推荐
聚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
10月30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执行副主席、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会议开幕式上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就和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解振华说,第三届国合会第一次会议以来,中国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环保工作得到加强。今年上半年,在“非典”疫情期间,中国政府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标准,加强环境监测、信息等基础性工作,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和环境事件积累了经验。通过抗击“非典”,各级政府进一步认识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极为重要。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医疗废物在内的全国危险废物处置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目前正在积极建设各类处置设施。 解振华说,一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新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从源头上采取措施,实现从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对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落实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规定了对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要求。国务院对排污收费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门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排污企业,加大社会和舆论监督力度。与此同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峡、南水北调等重点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工作。 解振华说,近年来,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7个省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辽宁省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生态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环保模范城、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并被广泛运用于实践。 解振华指出,这次会议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作为讨论主题,非常有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是一个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现在,中国保持着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同时,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必将使本来就匮乏的资源难以为继,已承受巨大压力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国家环境安全将面临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据悉,这次会议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如何走上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与会委员和代表将就企业发展与环境、能源战略与技术、环保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战略与机制、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国合会成立于1992年,10年来,国合会专家工作组(课题组)结合中国国情,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学术界以及公众传播了环境与发展领域的新观念、新知识和新技术。《新闻通稿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