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2003-10-22 文章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2003-10-22 来源:国家环保总局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生态恶化的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重

  ●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

  ●生态环境整体功能下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杨朝飞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减弱。

  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近十几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我国90%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土地发展年速度由80年代中期的2100平方公里发展至90年代末的34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大。目前,淮河水资源利用率为60%,辽河65%,黄河62%,海河高达9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30~40%的水资源利用警界线。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而形成了约3~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初步统计,我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万公顷,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

  二是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我国污水灌溉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污灌面积的2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的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我国的污染大户。2000年,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

  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约200余种,全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有外来物种入侵。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我国野生水稻、大豆等遗传资源保护不力, 70%以上的野生稻已被破坏。仅美国从中国引进植物资源已达932个种20140份,大豆资源就有4452份,其中一半以上未经我国政府批准。

  四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黄河上游1990~1996年来水量比此前34年平均流量减少了22.7%。洪水蓄调功能下降,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造成下游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345亿元,占当年全国水灾损失的52%。防沙治沙功能减弱,沙尘暴危害严重。

  杨朝飞指出,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此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基础薄弱、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新闻背景材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