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2009年第三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的函
各有关单位:
2009年3月13-14日,我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9年第三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委员会议,审议了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建造许可证申请文件(《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初步安全分析报告》、《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设计阶段)》和《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质量保证大纲(设计和建造阶段)》)的审评结论,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按纪要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附件:2009年第三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
二○○九年三月二十五日
主题词:环保 核安全 专家委员会 纪要 函
抄送:浙江省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上海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苏州核安全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附件:
2009年第三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会议纪要
2009年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第三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于2009年3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审议了国家核安全局对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1、2号机组建造许可证申请文件(《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初步安全分析报告》、《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设计阶段)》和《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质量保证大纲(设计和建造阶段)》)的审评结论,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专家委员会41名委员,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环境保护部上海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苏州核安全中心、机械院核设备安全与可靠性中心、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以及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名单见附件)。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苏州核安全中心分别就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1、2号机组建造许可证申请文件的审评情况进行了汇报,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就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了汇报,专家委员会委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形成会议纪要如下:
专家委员会委员们认为,国家核安全局对《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初步安全分析报告》、《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设计阶段)》和《三门核电厂一期工程质量保证大纲(设计和建造阶段)》的总体审评结论是合适的,同时提出如下具体建议和意见:
一、关于核岛厂房防商用飞机恶意撞击的问题
目前可不作为强制性要求,但申请者应关注西屋公司对该问题的设计改进,跟踪NRC对此问题的研究进展。
二、关于AP1000的抗震设计问题
AP1000的抗震设计采用美国10CFR50附录S在技术上是合理的,可以接受。
三、关于反应堆主设备材料针对三门核电站的修改与变更
国家核安全局应进一步审评申请方对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堆内构件不锈钢材料的修改与变更的要求,以确定其可接受性。
四、关于主泵飞轮在役检查的问题
同意审评单位关于主泵飞轮可不做在役检查的结论,但申请单位必须从设计和制造上加强控制,全过程跟踪,以保证主泵飞轮的质量。
五、关于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安全壳最高压力问题
同意审评单位关于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安全壳最高压力问题的审查结论,但申请单位应采取措施保证在FSAR时安全壳在设计基准事故工况下的最高压力不会超过设计压力限值。
六、关于堆芯冷却系统的设备和部件的安全分级问题
AP1000核电厂非能动安注系统的部分部件为ASME3级是可以接受的。
七、关于事故后监测变量的选择与RG 1.97要求的差异问题
目前AP1000所采用的事故后监测设计方案是可接受的。
八、关于反应堆紧急停堆时控制棒组件落棒时间不考虑地震的不利影响的问题
申请者应进一步评价地震对落棒时间的影响。
九、关于屏蔽构筑物结构变化问题
在施工达到相关节点前应完成论证工作,并通过审评认可。
十、关于钢安全壳的设计对于蒸汽发生器更换的问题
申请者应说明:需要更换蒸汽发生器时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以及对安全壳系统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十一、关于控制棒驱动系统(CRDS)的抗震试验鉴定问题
申请者应进一步论证控制棒驱动系统的安全功能能够得到满足。
十二、关于疲劳分析中的S-N曲线问题
申请者在其分析评价中应该加以考虑。作为建造许可证条件,要求申请者在取得建造许可证后半年内完成。
十三、关于爆破阀的鉴定试验及故障模式分析的问题
应继续跟踪爆破阀的鉴定情况,要求申请者提供必要的相关资料及信息,并提交爆破阀的潜在故障模式的分析。
十四、关于AP1000地坑滤网设计问题
在CP后继续审评。
十五、厂外电力系统的设计与SDJ161-85第3.2.6条要求的不一致性问题
虽然厂外电力系统的设计与SDJ161-85第3.2.6条要求不尽一致,但从核安全角度来考虑是可以接受的。
十六、PRA报告中多根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问题
申请者应进一步提供资料,在CP后继续审评。
十七、PRA报告中有关数字化仪控系统软件可靠性问题
应进一步关注软件故障模式和可靠性研究,关注安全系统软件的V&V。
十八、关于核岛工程承包商由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变为国家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问题
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报批的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质量保证大纲(设计和建造阶段)》满足法规要求,但由于核岛工程承包商近期发生变更,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应按照核岛工程承包的实际情况对质量保证大纲进行修订,在发放建造许可证前提交国家核安全局审查、认可。
十九、排气烟囱高度问题
排气烟囱高度必须满足我国国家标准的要求,并符合我国核电的现行实践情况。对排气烟囱的高度如何满足要求,申请者应尽快制定方案以供评审。
二十、关于气态流出物取样代表性
气态流出物排放监测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中国工程实践,并满足美国现行有效标准ANSI N13.1-1999的要求,申请者应尽快提交设计修改方案供审评。
二十一、关于液态排放口设置问题
对目前的废水排放方案从满足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要求、环境影响、工程可行性和技术、经济比较等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二十二、关于职业照射个人剂量约束值和剂量设计目标值
职业照射必须遵守我国国家标准GB18871的要求,建议个人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为15 mSv/a,申请者应从设计上给出相关的论证说明是如何满足要求的。
二十三、关于辐射工作场所的分区
辐射工作场除遵守我国国标GB18871-2002的强制性标准外,还应参照EJ/T-316的有关规定。控制区Ⅱ区,对于职业工作人员没有停留时间限制的情况,剂量率上界应为10 μSv/h。另外,应在设计上明确是如何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实体控制的。
二十四、关于严重事故源项与应急计划区的测算
鉴于三门核电站是AP1000的首堆建造,申请者应尽快提交有关严重事故源项与应急计划区的测算报告,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二十五、关于厂址废物处理设施(SRTF)
申请方应论证废物包装体是如何满足我国低中放废物处置场接收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废物最小化的目标值。
二十六、关于海洋生物的辐射影响问题
使用美国模式对海洋生物的辐射影响进行评价是适宜的。
二十七、液态C-14排放源项
应尽快核实液态C-14的排放源项。
二十八、关于SGTR事故放射性后果的验收准则
应继续跟踪SGTR的事故分析,事故的放射性后果应满足GB6249有关大事故的剂量控制水平。
二十九、关于低中放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落实华东低中放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场的建设工作,以解决浙江省包括三门核电厂在内的诸多电厂产生的低中放废物问题。
三十、关于放射性流出物年排放量控制值
三门核电一期工程的放射性流出物的年排放量已占国标中控制值的很大部分,结合三门核电厂后期的总体规划建设,申请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尽快寻求解决的措施。
三十一、关于规划限制区内人口机械增长的问题
考虑浙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特点,应对三门核电规划限制区内人口机械增长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规划限制区的具体要求。
与会委员建议,国家核安全局在三门核电有限公司完成相关工作后可以向其颁发建造许可证。
附:
2009年第三次核安全与环境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会议与会人员名单
序号 | 姓 名 | 单 位 | 职务/职称 |
专家委员会 | |||
1 | 欧阳予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 院士/组长 |
2 | 潘自强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 院士/组长 |
3 | 孙玉发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院士/副组长 |
4 | 阮可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院士/副组长 |
5 | 赵成昆 | 环境保护部 | 研究员 |
6 | 赵翊民 | 环境保护部 | 研究员 |
7 | 赵亚民 | 环境保护部 | 研究员 |
8 | 徐玉明 | 国防科工局 | 研究员 |
9 | 汤 搏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0 | 康玉峰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1 | 张 健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2 | 俞尔俊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3 | 耿文行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4 | 卞洪兴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5 | 常向东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6 | 陈晓秋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究员 |
17 | 刘森林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18 | 夏益华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19 | 张永兴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20 | 罗上庚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研究员 |
21 | 马 一 |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 研究员 |
22 | 王显德 |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 研究员 |
23 | 杨传德 |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 研究员 |
24 | 屠柱国 |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 研究员 |
25 | 华 旦 | 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 | 研究员 |
26 | 陈竹舟 | 中国核学会 | 研究员 |
27 | 刘正东 | 钢铁研究总院 | 研究员 |
28 | 张树军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 主 任 |
29 | 张森如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研究员 |
30 | 吴 岗 |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 | 所 长 |
31 | 薛大知 | 清华大学 | 教 授 |
32 | 曲静原 | 清华大学 | 教 授 |
33 | 杨燕华 | 上海交通大学 | 教 授 |
34 | 俞培根 |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 研究员 |
35 | 常 南 |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 主 任 |
36 | 严嘉鹏 |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 研究员 |
37 | 任俊生 | 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 研究员 |
38 | 刘志勇 | 秦山核电(集团)筹 | 研究员 |
39 | 魏国良 | 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 | 总经理 |
40 | 钱剑秋 | 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 | 研究员 |
41 | 骆邦其 |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研究员 |
国家核安全局 | |||
43 | 王中堂 | 国家核安全局 | 副司长 |
44 | 周士荣 | 国家核安全局 | 副司长 |
45 | 赵永明 | 国家核安全局 | 处 长 |
46 | 李吉根 | 国家核安全局 | 处 长 |
47 | 马成辉 | 国家核安全局 | 处 长 |
48 | 巢哲雄 | 国家核安全局 | 处 长 |
49 | 扈黎光 | 国家核安全局 | 副处长 |
50 | 靳晶晶 | 国家核安全局 | 调研员 |
52 | 郑伟博 | 国家核安全局 | 项目官员 |
53 | 焦殿辉 | 国家核安全局 | 项目官员 |
54 | 曹芳芳 | 国家核安全局 | 项目官员 |
浙江省环保局 | |||
56 | 翁建庆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主 任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
57 | 柴国旱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主任 |
58 | 孙造占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主任 |
59 | 郎爱国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主任 |
60 | 吴 浩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主任 |
61 | 杨 堤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主任 |
62 | 王忠秋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副主任 |
63 | 刘新华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副主任 |
64 | 岳会国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副主任 |
65 | 朱立新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副主任 |
66 | 张春明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副主任 |
67 | 商照荣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室副主任 |
68 | 潘 蓉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 高 |
69 | 张 跃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 高 |
70 | 许明霞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 高 |
71 | 石俊英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 高 |
72 | 李 冰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研 高 |
73 | 王小海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74 | 方 岚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75 | 张爱玲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76 | 刘天舒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77 | 周克非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78 | 毛从吉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79 | 李 斌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80 | 肖 钧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81 | 陈召林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高 工 |
82 | 任莉华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3 | 依 岩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4 | 郑向阳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5 | 孙海涛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6 | 刘 宇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7 | 陶书生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8 | 赵善桂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89 | 杨端节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90 | 孙国臣 |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 工程师 |
上海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 |||
91 | 冯建平 | 上海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 处 长 |
机械院核设备安全与可靠性中心 | |||
92 | 杜爱玲 | 机械院核设备安全与可靠性中心 | 副总工程师 |
93 | 初起宝 | 机械院核设备安全与可靠性中心 | 工程师 |
94 | 孙兴见 | 机械院核设备安全与可靠性中心 | 工程师 |
苏州核安全中心 | |||
95 | 陈徐坤 | 苏州核安全中心 | 主 任 |
96 | 许荣斌 | 苏州核安全中心 | 室主任 |
97 | 周拥辉 | 苏州核安全中心 | 部门主任 |
98 | 高泉源 | 苏州核安全中心 | 部门副主任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99 | 汪景新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技术经理 |
100 | 杨洪润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室副主任 |
101 | 钟发杰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高 工 |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 |||
102 | 信天民 |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 主 任 |
103 | 白晋华 |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 项目经理 |
104 | 赵树峰 | 北京核安全审评中心 | 工程师 |
中核集团公司 | |||
105 | 余剑锋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 副总经理 |
106 | 刘 敬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部 | 副主任 |
107 | 贠宏志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电部 | 处 长 |
108 | 刘新河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安质部 | 处 长 |
109 | 彭明锋 |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办公厅 | 处 长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
110 | 顾 军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党委书记/总经理 |
111 | 缪亚民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副总经理/总工 |
112 | 范福平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副总工程师 |
113 | 金 湘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处 长 |
114 | 高平校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副处长 |
115 | 唐 钢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主任工程师 |
116 | 王 锐 | 中核集团三门核电有限公司 | 副科长 |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 |||
117 | 曾 曦 |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工程部 | 主 任 |
118 | 冯 雨 |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 | 高 工 |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 | |||
119 | 徐受律 | 国核工程有限公司 | 技术顾问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
120 | 郑明光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院 长 |
121 | 严锦泉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副院长/总工 |
122 | 耿其瑞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设计大师 |
123 | 翁明辉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项目经理 |
124 | 史国宝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副主任/所总工 |
125 | 葛鸿辉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院副总工 |
126 | 陈 松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高 工 |
127 | 梅其良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高 工 |
128 | 方 舟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所助理 |
129 | 王 鑫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 工程师 |
华东电力设计院 | |||
130 | 赵 虎 | 华东电力设计院 | 副院长 |
131 | 武春霖 | 华东电力设计院 | 设 总 |
苏州热工研究院 | |||
132 | 赵 锋 | 苏州热工研究院 | 所 长 |
西屋联队 | |||
133 | Bill Poirier | 西屋联队 | 副总裁 |
134 | Mike Shaqqo | 西屋联队 | 技术经理 |
135 | Roger Ju | 西屋联队 | 技术经理 |
136 | Martin Yuan | 西屋联队 | 认证工程师 |
137 | Arshad Khan | 西屋联队 | 现场工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