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779号(资源环境类171号)提案答复的函
王俊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雾霾监测、实现科学治理的提案”,由我部会同全国总工会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诚如您所言,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管理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确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提升大气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您的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我们开展相关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建立大气排放模型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实施以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均具备了PM2.5、PM10、SO2、NO2、CO、O3等六项指标的监测能力,建立了健全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在部分重点城市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试点工作。2016年1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初步建成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对于分析大气污染成因、提高大气治理精准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我部正在推动该监测网扩大覆盖范围、增加监测内容。2017年4月,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我部会同有关部委编制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方案,重点针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成因、来源和对策开展研究工作。此外,科技部启动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其中设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污染应急技术与集成示范”等项目,针对重点区域的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控研究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组织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城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业务化,大力推进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实施,提高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的精准水平,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理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科技支撑。
二、关于开展空气质量高密度、网格化监测,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促进和鼓励高科技产品与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应用”。随着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正朝着小型化、低成本、可移动等方向发展,数据应用也拓展到污染源监管、精细化管理等领域。
近年来,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推进新技术和新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利用传感器等微型设备开展大气网格化监管工作,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北京市在平原地区3公里×3公里、山区8公里×8公里、重点地区加密布设的方式,完成1300多个空气质量微站布设,并开发了街乡镇级别空气质量报表、高污染区识别等功能,为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北京市顺义区通过开展大气“网格化管理”应用示范,构建“科技网格”,加密小型监测站点、筛选确定PM2.5高值片区,以“科技网格”倒逼“管理网格”,进一步构建了“网格长、网格员、网格、污染源”四统一的网格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散、乱、污”企业台帐。在实施网格化监管示范后,顺义区累计清理PM2.5高值点位周边污染源4629家,高污染区面积显著缩小,空气质量同比排名明显进步。环境监测新技术应用成为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有力促进了环保压力向基层传导。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制定高密度网格化点位布设和质量控制相关技术规范、优化运行维护和监管服务模式,鼓励地方利用新技术与新手段在空气质量监测领域的应用。
三、关于在雾霾天气下重视并给予长期户外工作职工必要的健康福利保障
雾霾对人民群众特别是户外作业职工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全国总工会充分关注雾霾天气可能对职工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加强户外作业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一是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安全健康诉求,通过工会界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呼吁加强对雾霾天气下长期露天作业人群的劳动保护。二是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粉尘危害、个体防护等知识,引导劳动者采取相应的健康防护措施。三是推进“爱心驿站”等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依托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站点和社会力量,建立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改善户外作业职工劳动和休息条件。目前,雾霾尚未列入《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能导致的疾病也未列入《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雾霾天气条件下职工劳动保护的标准和规范还存在欠缺。
下一步,全国总工会将积极推动并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雾霾危害、健康防护、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探索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劳动保护措施,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安全健康权益。
感谢您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环境保护部
2017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