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督察整改看成效(23)丨大气污染治理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大气污染治理典型案例

2021-01-30

2021-01-30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随着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向纵深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愈加深刻,大气污染防治已经不是单单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是一场转变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革命。
  2017年以来,成都市通过持续深入实施“铁腕治霾”和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深入开展压减燃煤、治污减排、控车减油、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气六大行动,努力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空气质量实现287个优良天的历史性突破,高质量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首次消除了重污染天气,首次实现PM10年均浓度达标,“窗含西岭千秋雪”旷世盛景频现。
“雪山下”的成都环球中心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三年前,“成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够”被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点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决落实整改要求,把大气质量改善作为成都环保“一号工程”,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引领,突出依法治气、精准治气、科学治气、联动治气,采取“加减乘除”工作方式,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环境产业加快壮大,绿色福祉更加普惠,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做“加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5+5+1”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革攻坚计划,坚持走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质量效益好、发展可持续之路,兼顾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保要求,在重点行业实施绿色发展差异化管理试点,推行重点行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和标杆企业打造。对砖瓦窑、铸造、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7个重点行业共400余家企业开展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在水泥、平板玻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行业打造13家绿色生产标杆企业,制定相应的行业管理规范,推动全市重点行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印发《成都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投入7.06亿元用于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累计推广各领域新能源汽车9.55万辆,累计建设充(换)电站565座、充电桩2.3万余个。推广公共交通中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的应用,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达5651辆,新能源出租汽车4486辆,共享新能源汽车5945辆,新能源货车2.35万辆。成都已连续两轮入选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应用城市名录,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做“减法”,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持续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源头减排,重点开展燃煤、汽车尾气整治行动,实现“精准治气”。按照“清洁能源替代一批、技术改造减量一批、淘汰落后关停一批”原则压减燃煤,严格煤炭消耗总量控制,安排专项资金推进煤改气(电)项目。2018—2019年,改造、淘汰26套燃煤型粮食烘干设备,规模以上工业消费煤炭实现减排43.68万吨。大力推进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淘汰(改造)大蒸吨燃煤锅炉25台,关停21户砖瓦窑企业,完成国电成都金堂发电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减煤技改项目,大幅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稳定增长和大气质量稳步提升的协同联动。针对日益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完成“大户制”监管平台系统搭建,选定“用车大户”企业开展试点工作,建立联合监管机制,推进完善相应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强化“黑烟车”抓拍、遥感监测运用,建成“黑烟车”智能监控抓拍系统7套、固定式遥感监测设备15套和移动式遥感检测设备1套,建成以来共抓拍“黑烟车”车辆1740辆。2019年抽检在用柴油车辆61万余辆,共处罚超标车129辆,罚款2.5万余元。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在日常办理车驾管业务过程中,鼓励、引导老旧车等高排放车辆提前报废更新,2019年淘汰老旧车10.6万余辆。
做“乘法”,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利用“互联网+”构建大数据平台,打通行业信息通道,整合工商、税务、电力、执法等部门数据,建立27万余户固定污染源动态管理清单。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网络、生态监测网络和成都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气污染防治从“现状-科研-决策-执行-评估”五个环节闭环管理,成都“数智环境”系统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作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被推荐。建立全国首个以政府主导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成都分中心,联手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单位深入开展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连续13年开展颗粒物源解析,大气污染防控针对性得到不断提高。对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且工期6个月以上的建筑项目工地,在主出入口安装扬尘在线监测设备,实时采集PM10数据,自动向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和监督机构发送超标数据和报警信息。在建设工程项目主要出入口、工地最高点等位置安装远程高清视频监控设备,远程实时监控裸土覆盖、湿法作业等情况,及时发现查处违规行为。安装运渣车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设备采集进出场信息、行驶路线,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非备案运渣车辆进行预警提示,实现联动执法精准监管。
做“除法”,努力淘汰落实产能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依法关闭一批、整改规范一批、调迁入园一批”原则,对铸造、化工、砖瓦窑等重点行业强化环保标准约束,安排专项资金推动71户落后产能企业关停或淘汰部分生产线,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年节约标准煤3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0.6万吨。加强“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2017年以来,共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4148家。以“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为导向,积极帮助关闭企业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公益性岗位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和筹集就业岗位;根据“散乱污”企业失业人员岗位需求和培训意愿,搭建就业供需平台,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系列巡回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被关闭“散乱污”企业中本市户籍的29352名失业人员已实现就业25650人,再就业率达87.39%。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成都市大气质量保持改善态势,2019年创下自2013年国家实施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时,全市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万亿元、增长7.8%,总量排名全国城市第7、上升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10%,地区经济实现高速高质量增长。2020年以来,成都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中小企业复工率双双达到100%、施工工地复工率达到100%的情况下,大气环境质量仍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未来,成都将继续践行绿色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决胜蓝天保卫战,继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社会认同感和民众幸福感。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