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环境要闻(原始)

吴晓青在环境保护部直属科研院所科技座谈会上强调 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2011-11-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1-11-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环境报记者 闫艳 高杰 见习记者 李莉 范圣楠 南京报道 11月3~4日,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主办的环境保护部直属科研院所科技工作座谈会在南京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总工程师万本太出席会议,来自环境保护部直属的10多个科研院所负责人参加座谈会。吴晓青强调,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切实增强环境保护部直属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

  吴晓青指出,要准确把握《意见》对环保科技工作的新要求,一是将标准作为推动落实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并贯穿始终;二是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作为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三是将环保科技作为引领和支撑环保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

  吴晓青强调,结合学习国务院《意见》对环保科技工作的新要求,“十二五”期间环保科技要重点开展六大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开展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定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环境管理急需的标准簇,实现标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管理型转变。科学确定环境质量标准控制限值,不断完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加强环保标准可达性研究,加大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力度,开展标准执行达标率的监督检查工作,大力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引导社会各界准确理解和执行各项环保标准。

  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积极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逐步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大力推进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环境咨询、环境监理、工程技术设计、认证评估等环境服务业。积极推进政府环境服务外包。加强对清洁生产的技术指导,加快建立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环境标志认证认可体系,进一步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政府在服务领域的绿色采购力度。积极实施环保产业示范工程,培育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环保产业发展融资渠道。

  三是大力实施科技减排、重大专项、重点科研项目、新型和重大环境问题4项环境科技创新工程。

  四是加快推进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发布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工程技术规范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构建完善的污染防治技术体系,不断提高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第三方环境技术验证制度。通过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加快环保高新技术转化及其产业化进程。

  五是稳步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要加强环境风险研究,特别是环境污染与健康安全评估的科学研究。积极推进全国重点流域、区域环境与健康调查,推动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的能力。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制定优先控制污染物名录,严格环境准入和相关标准体系建设,为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科技保障。

  六是开展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环保工作。加强不同污染物之间及其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提高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能力,积极推进重点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控制和监测试点。研究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和途径,特别是在规划环评中考虑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评价指标。大力推动气候变化与环境质量、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加强温室气体监管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温室气体控制和污染物减排的低碳环保政策体系。

  对在“十二五”如何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开创环境科技工作新局面,吴晓青提出三点要求:

  一是找准定位,发挥优势。部直属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相比,一方面研究领域相对比较集中,便于更好地打造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另一方面,部直属科研单位更加熟悉环保科技工作实际需要,更容易把握管理工作的现实需求。各单位要找准定位,用好自身特色优势,加强相互间的学习借鉴,充分发挥各自在环保科技关键技术领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围绕重点,面向管理。部直属科研单位要紧密围绕当前环保中心工作,凝练环保科技攻关重点,统筹科技资源分配,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作用,联合中科院、高校及地方环保骨干院所,面向管理、前瞻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更多关注科研成果向实际管理手段转化的程度和效果。

  三是加大投入,创新机制。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不断加大环境科技的投入力度,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环保科技投入体系,积极构建稳定、约束性、制度性的投融资渠道。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环境科技人才队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科技管理体制。继续坚持一把手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优良传统,多组织研究环境科技问题,多帮助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