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挽起的臂膀就是安全的屏障——中国环保人玉树抗震救灾纪实

2010-05-13

2010-05-13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青海省环保厅应急小组的监测队员在玉树州格萨尔王广场监测大气环境状况。 中国环境报记者 贾继恒 摄

  

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正在地震现场取水样。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杨立群 摄

他们既是监测员,又是炊事员。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勇 摄  

无论样品何时送到,监测人员都会在最短时间内检测出结果。中国环境报记者 贾继恒 摄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杨立群

  5月2日,又一个清晨如期而至,金色的阳光倾洒在蓝色的救灾帐篷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这里是海拔3600多米的雪域高原,这里是青海玉树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这里是青海省环保厅抗震救灾的现场指挥部。

  弯腰走出低矮的帐篷,青海省环保厅厅长赵浩明抚了一把凌乱的头发,召集来现场指挥部所有的工作人员,安排部署5月2日一天的工作,没有寒暄,开门见山,简短有力。“你负责生活垃圾的清理处置,把一些重点地区的清理情况反馈给州林业局;你负责调查了解基础设施的破坏情况;你负责危险化学品的处置工作,记住,一定要把处置方法落实到位;你负责饮用水水源的水质监测工作。”布置完毕,他又匆匆离开指挥部,走进废墟……

  从成立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到现在,赵浩明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早上布置工作,白天和同志们一起落实,晚上参加省委、省政府的碰头会,最晚的一次,抵达住处时已是凌晨4点。

  玉树抗震救灾期间,有许许多多像他一样的中国环保人,无私奉献,无畏冲锋,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环保精神。汶川地震期间,中国环保队伍经受住了一次重大考验,这次,中国环保队伍又一次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应急组织越来越完善,队伍越来越成熟,行动越来越迅速。

  实践证明,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在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队伍。

  奔赴震区:分秒必争千里驰援 

  4月14日清晨,大地颤动、山河失色,突如其来的灾难让静谧的青海玉树县城——结古镇几乎成为一片废墟。10余万群众无处安身,当时许多鲜活的生命刹那间被掩埋在了废墟下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玉树地震灾情。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奔赴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震后不久的结古镇与外界失去了联系,震区饮用水水源状况不明、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不明、核与辐射情况不明。

  中午时分,借着时断时续的信号,青海省环保厅通过短信询问了解到了灾区情况:缺设备、缺仪器、缺人员、缺物资……

  急、急、急!

  快、快、快!

  第一时间,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以周生贤部长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和临时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保护部迅速组织专家编制《地震灾区防范环境污染指导意见》、《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指南》、《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和《灾后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清理指南》,并紧急送往灾区一线,指导灾区开展污染防治工作,保障群众健康,保障灾区环境安全。

  就在地震发生当日下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周建多次致电了解地震灾情,慰问受灾人员,要求迅速派出应急工作组赶赴一线。临行前,周建副部长不忘叮嘱工作组人员:“同志们在做好环境应急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自身安全。”

  第一时间,环境保护部应急中心、监测司、污防司、环境监测总站以及西北环保督查中心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千里驰援灾区。在玉树,有关人员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副主任张志敏、西北环保督查中心副主任王一鸥带领下,迅速开展工作,确保灾区环境安全。

  与此同时,价值700多万元的便携式气体分析仪、应急检测箱、帐篷、发动机、防寒服、保暖睡袋、应急救援包、重金属快速测定仪、海事卫星等灾区急需的应急设备和物资也从北京启运,分批次送往灾区。

  危难之时,方显真情。环境保护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

  广大干部职工,纷纷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截至4月19日下午,共捐款58万元。

  第一时间,青海省环保厅紧急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环境应急处置工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了以赵浩明为组长的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应急监测组、辐射安全组、专家组4个工作组,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环境保护部的指导下,实施突发环境事件一级响应,迅速展开灾区环境隐患排查和应急监测工作。

  4月14日晚上8点半,一辆应急监测车从西宁出发,星夜兼程赶往玉树地震灾区,车上坐着的是从省环保厅抽调的6名环境监测骨干。从西宁到玉树,810多公里的路程,期间要翻越海拔高达48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口,一路崇山峻岭,颠簸曲折。

  道路不通、语言不畅、高原反应,重重困难不能阻挡应急监测组驰援的步伐。4月15日下午,经过20多小时的长途跋涉,监测小组抵达了地震重灾区——结古镇。未作休息,他们随即投入工作,采集水样、分析样品……

  “报告指挥部,监测数据已得出,饮用水水源pH值、溶解氧、电导率、氨氮、六价铬指标正常,灾区河流和地下水没有受到污染,饮用水水源安全!”4月15日晚10点,监测小组上报了第一次监测数据,为环境保护部、青海省环保厅的抗震救灾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忠于职守:确保灾区环境安全 

  玉树所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确保震后灾区环境安全就成了环保部门的头等大事。

  4月18日,周生贤部长在环境保护部党组扩大会议上特别强调,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坚决打赢抗震救灾环境应急这场硬仗。突出抓好人畜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和次生环境灾害的防范工作,指导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加强对医疗废物、生活垃圾的监督管理和科学处置,确保让灾区群众喝上干净的水,确保不发生其他环境风险。

  周生贤部长的要求铭记在每一位一线环保卫士的心中。他们冒着严寒采集分析样品,他们不畏余震深入废墟瓦砾,他们克服高原反应穿梭于崎岖的山路。

  他们最终交出了一份让群众、让领导满意的答卷。

  灾区水质良好!灾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在及时发出第一组监测数据后,前方工作组又迅速成立应急监测小组,开展震区饮用水及地表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工作。同时,随着支援仪器设备的陆续到达,监测手段也在不断完善,挥发酚、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石油类、硫化物、生物毒性等水污染物指标也被纳入监测范围。日趋完善的监测项目让监测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5月1日早上8点,3名环境监测人员带上取样桶、取样瓶等一堆的瓶瓶罐罐,从距离结古镇近100公里、海拔4200多米的玉树州珍秦监测站出发,目的地是县自来水公司、巴曲河、扎曲河等8个取样点。

  陡峭的盘山路上,司机开得很快,他说监测一圈下来,需要六七个小时,所以必须尽快,否则两名负责分析水样的同志就要熬夜工作了。实际上,即便是正常时间取回水样,她们也要分析到凌晨才能得出数据。他们是第三批上来的监测人员,“之前的两批人员条件更艰苦,那时候交通不好,堵车堵得厉害,很少能正点取回水样,而且那时候物资紧缺,晚上回去只能吃碗泡面,我们更应该向他们致敬。”他们谦虚地说。

  灾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地震发生后,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管理司、西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多次询问地震灾区辐射环境安全工作,青海省环境保护厅在第一时间启动辐射环境应急预案,同时对玉树州放射源监管工作记录、核技术利用监管系统数据及放射源异地使用备案记录进行核实。

  经记录核查、实地检查,青海省环保厅向指挥部汇报结论:截至目前,灾区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灾区未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地震发生后,环保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启动实施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一级响应机制,及时组织开展了灾后次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对可能造成污染的食品加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及救护点、油库及加油站点、饮用水水源地、生活垃圾处置等重点环境监控目标进行了排查。

  在青海省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的实验室里,地震使一些危险化学品埋在了废墟下面。站在实验室的废墟前,赵浩明召集随行人员说:“一定要把处置方法落实到位,包括怎么处置、在哪里处置、怎么运送等等,并以正式文件上报省政府。总之,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把任何哪怕是一点儿危险化学品留在三江源地区。”

  灾区生活垃圾及时处置!在灾后居民安置点附近,成堆的生活垃圾成为重大环境污染隐患,必须及时处置。4月25日,青海省环保厅按照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紧急采购5000把扫帚、5000个塑料垃圾收集袋和100辆手推垃圾车空运至玉树灾区。全面缓解了灾区环卫工具极度缺乏的状况,对尽快改善灾区环境卫生现状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4月27日,灾区共有10台垃圾清运车、3台洒水车、3台吸粪车投入使用,基本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

  同时,为提高群众自觉保护生态、防范污染的意识,环境保护部、青海省环保厅前方工作组编制散发了玉树地震灾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指南、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技术指南、生活垃圾处理常识等宣传手册两万余册,宣传普及生态环保常识,引导群众做好环境安全防范。

  灾后重建: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震后17天,玉树灾区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工作已基本结束,进入了全力医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加快恢复重建的新阶段。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江源保护、生态环保摆上了灾后重建的重要位置。温家宝总理要求,要抓紧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震后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等进行科学论证,综合考虑玉树灾区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要求、民族宗教历史等因素,并根据专家论证的意见,采取原地重建、局部避让、重新规划的方式开展重建。

  党中央、国务院是这样要求的,青海省也是这样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其实,就在青海玉树救灾工作还在紧张进行的时候,灾后重建事宜已经同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青海省提出,玉树灾后重建总的目标是: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青海省委书记强卫也反复强调:“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将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来抓,生态环保是灾后重建的原则,是工作的基点,是指导思想,这一点我们绝不会动摇。”

  对此,赵浩明表示,将全力以赴做好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规划环评工作。他说:“灾后重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泥、砖等建筑材料,而目前玉树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也就是说,在重建过程中,每一袋水泥、每一块砖都要从外地运进来,价格可能会翻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即便是这样,环保部门也会严把关口,绝不允许水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在这里落户。”

  尽管今天的玉树仍是一片废墟,但透过重重废墟,我们看到了玉树的明天,相信玉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玉树不倒,青海长青!

  大爱无疆:无私无畏的环保人

  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动员。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环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心中时刻想到的只有一个目标:确保灾区环境安全无恙。

  安世远,青海省环保厅办公室副主任,兼任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土生土长的青海人。42岁的他是个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地震发生后,他积极响应号召,不顾因长期加班休息不好和身体疲劳带来的不适,赶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工作。走上高海拔的玉树之后,原本抗几天就能过去的轻微感冒急剧恶化,很快就转化成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危重,被紧急送往灾区医院救护点。送他的司机后怕地说:“当时把我吓坏了,他已经接近昏迷,嗓子眼里发出‘呼噜噜……’的声音,就像是有人在抽水烟袋。”

  到了医院,任凭医生怎么劝,倔强的他依然对医生说:“我还能再坚持,我还能继续工作。”医生无奈,只好严厉地警告他:“要生命还是要工作,你自己看着办吧。”就这样,安世远从前方撤回西宁。送到医院后,只要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坚持工作。

  窦筱艳,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室主任。踏上高原,窦筱艳就出现了头疼、胸闷的反应症状,但她不顾长途颠簸和高原反应,毅然连夜前往海拔4200多米的珍秦生态监测站,与第一批到达的同志交接工作。就在此时,窦筱艳家里打来电话,告诉她儿子生病没能上学。“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儿子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询问,窦筱艳告诉记者,当时她心里很着急,但看着眼前紧急的任务,她只能安慰儿子,并拜托监测室的同事给儿子买了些药送到家里。她的精神感动、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郭竞世,青海省环保厅污染控制处处长。高原的天气变幻莫测,4月21日早上,高原飘起了雪花,他跟随赵浩明厅长赶到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参加新闻发布会,在翻越海拔4500多米的雁口山时,车子突然失控,径直滑向悬崖一侧。“差半米就要掉下悬崖了,我手心的汗都渗出来了,当时大脑一片空白,眼睁睁看着车子往下滑。”时隔数日,他仍心有余悸地说。

  王勇,青海省环境监测站副站长。第一批带领环境监测骨干赶赴玉树灾区执行环境应急监测任务的环境监测小组负责同志,每天在组织应急监测时都是起早贪黑,亲历亲为,对监测得出的每一组数据都会认真分析。在珍秦站测出结果后,由于实地不能上网或无线联网,必须返回结古镇,直到把结果在第一时间报出去并确认收到,他才能把心放下。他对我们说:“宁可每天少睡几小时,也要保证监测数据上传正确无误。”

  王延昭,青海省环保厅司机。小王不善言谈,总推说自己不会讲话,在我们的一再追问下,他终于打开了话匣子:“当时有种责任感,在那种情况下我已经忘记劳累了。车一停下就赶紧眯一会儿。我就躺在车上睡,很冷,但是不敢打火,因为怕油料不够,所以只能用一根根胶条把车窗封死,即便如此,风还是能从车缝里灌进来。”

  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像这样克服困难、无私奉献的环保人还有很多,郭臻先、韩徳辉、任杰、陈小宁、王晓健、王宁涛、耿文涛……

  正是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环保人,让中国环保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