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环境要闻

灾区重建需要智力援助

2008-07-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8-07-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由中组部和共青团中央选派的20名博士组成“博士服务团”,近日赴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震灾区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据了解,他们的专业主要是城市建设与规划、国土地质测量、交通运输、财政经济和水利、卫生等。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的7名大学生深入灾区15天,写出长达4万字的“震后恢复建议”送达国务院;现在,又有20名博士赴灾区自愿服务,这十分令人欣喜。笔者认为,组织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到灾区服务,为灾后重建提供智力援助,可谓是场“及时雨”。

  目前,地震灾区已进入全面恢复重建阶段,百废待新,而展现在受灾群众面前的家园,应该是一个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家。同时,灾区数以万计的企业亟待恢复生产或重建,这也是一次推进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生产流程的重要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到环保优先、节能优先?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灾区重建必须规划先行,这一点至关重要。而灾区的现实情况是,地质环境十分复杂,地下断裂层纵横交错,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非常脆弱,如果违背自然规律盲目重建,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次生灾害。因此,科学救灾、智力救灾是当前灾区重建的一项紧迫任务。在转入安置和重建阶段后,地震灾区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些新问题需要创新的思路、办法来解决,因此迫切期待更多的智力援助。如果说前一阶段是以抢救生命、安顿灾民生活为主,最紧缺的物资是食品、医疗、帐蓬等,现阶段的恢复重建则离不开智力支持,这是目前灾区最紧缺的“物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灾区而言,智力援助甚至重于资金和物资援助。

  灾区渴望、急需高科技人才,而博士等高级专业人才也需要在灾区这个“大熔炉”中百炼成钢。对正在读博的大学生来说,平时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能够直接服务灾区,则是一次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好机会。对他们来说,灾区就是最好的实践课堂,是了解民情、了解社会的第一“实验室”。博士们要为灾区做好服务,首先应深入一线和受灾群众打成一片,深入基层,做细致、扎实的调研,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切忌“蜻蜓点水”。

  诚然,此次地震重灾区波及2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千余万受灾人口,对浩大的灾后重建工程来说,“博士服务团”不论从人员数量上,还是专业分布上,都难以满足灾后重建的需要,特别是灾后重建中面临的节能环保压力非常大,急需环境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前来助阵。

  据了解,这次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同时产生了严重的水环境安全隐患。在防疫过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剂、灭菌剂等,也威胁到河流水环境和饮用水的安全。此外,地震还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将改变部分珍稀动物的食物结构和生活习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也已存在,生态系统的基础可能受到严重损害。这些,都需要环保部门以及从事环保工作和研究的人们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期待有更多的环保专业人才能够奔赴灾区,为灾后重建献智出力。 

分享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